我的大学(十六)
2011年2月10日
在县城奔波两天后,我如愿回到自己家里,享受那一份自由的静谧。解决了返校车票,我一下子轻松了,感觉一半个身子已经飞去北京,漫步在梅园的银杏树下。这个年真的算是很热闹的,亲人们都赶回家,也一起聚了好几次。可是,总有一些琐屑跳出来搅乱原本平静的氛围,搞得一家人很是郁闷。小叔的嗜赌如命,母亲的小肚鸡肠,舅爷的生命垂危……一大堆问题一下子向我们发难,真的快窒息了。这一刻,还是提一下你的遭遇,也许是拜我所赐吧。刚刚面对我的决绝,又失去唯一的、对你极好的舅母,还得接受手术治疗。也许,你应该恨我,让你少了几分依赖,几分自信。可是,我也只是希望你可以过得更好。我们之间的故事,今天也算是一个结局了,总不能再牵扯一辈子吧!所以,这里愿你好好地生活着,开心,幸福。
经过一年的打拼,我与新闻中心也算是建立了深厚的感情,离开有些不舍,留下有些力不从心。这时,最难的问题是如何抉择。仔细总结过一年的工作,包括写过的新闻稿、收获的经验、学姐的悉心指导等。或许,我对文学的喜爱或多或少造成了我对校园新闻的一些抵触情绪。但是,我依然觉得自己是喜欢学生记者这个岗位的,也愿意在这条路上努力成长。事实证明我的选择是对的。因为在接下来的一年里面,新闻中心经历了成立以来最为辉煌的发展,我也参与了多项事件。当然,这一年也成为了我在新闻中心的最后一年,也是最努力的一年。在后来我离开新闻中心的那些日子里,我始终会怀念自己做过的那些小事,会感激老师、学长及同学们的关心与帮助。
大一进校时,我怀着十分的自信参加了第一届新生征文大赛,结果惨烈。在文章中,我怀着对环保事业的热爱述说了我选择农大、选择资环的初衷,也表达了我今后的发展方向。然而,我的文章并没有活得嘉许,甚至早早地被淘汰。我也曾一度愤愤不平,进而发展为一味地埋汰自己。后来作为一名学生记者,在参与征文大赛颁奖仪式时,怎么都觉得酸酸的,特别是对于我这样一个自以为在文学上有一定见识的人。现在看来,自己是需要更加清晰地认识自己的。只有这样,自己的路才会有方向。
这一次,我没有机会参与征文大赛的前期策划,只是在征文稿的遴选、编辑、印刷等过程中结合了自己的一些想法。有幸被邀请作为评委,评选自己心目中的优秀作品,并给出各个奖项的人选。在实际工作中,我更多地考虑了作品的文学性,其他一些新闻中心的同事则看重作品的严谨性及作者的态度等。因此,几个评委在评选过程中多少也存在一些分歧的。
在编辑《第二届资源与环境学院新生征文大赛优秀作品集》前,我受命开始设计中心的标志图片。对于我这个零经验的菜鸟来说,真的难度不小。所以,在几次设计稿都被否决后,同事们才勉强接受我绞尽脑汁设计的一个奇形怪状的图样,后来也多次被运用。记得我曾保证在毕业前给中心设计一个比较合适的标志图样,不知道是否可以完成。以后的日子里,我用一段时间设计过第二个图样,但是被否决了。看样子,我是不适合设计这样的标志的。不过,在大三的日子里,我倒是设计过一些东西,也被运用了几个。我想,这足以慰藉自己的那颗小小心灵了吧。
“儿女的足迹,母亲的岁月,我们一道抒写。象牙塔的憧憬,共和国的复兴,这里思绪飞萦。笔尖的风铃扬起青春的激情,文字的音符谱成人生的誓言。”由于这一段文字被学姐选中,我也有了一次机会来说明我对这次征文比赛的一些感受。这一次,我的word应用水平也有了一些提高,实践出真知。这一次的任务倒是激发了我对编辑工作的热爱,甚至多次挥霍时间来摆弄自己的那些文字。这一次征文比赛也为后来的组织改革提供了一个想法,即设置中心的编辑部,一方面为《十年•述人•述事》的编撰工作提供一个临时的中枢,另一方面也培养中心的编辑人员,供特殊工作需要。作为活动的组织者之一,我始终觉得中心需要这样的活动来宣传自己,也贴近同学们的实际生活,以及规划大学时光。
昨夜雨声渐浓,今晨林野静谧。只有一周的时间,我将离开父母亲,继续自己的求学之路。也许,毕业前我是不会回家了。这几天,我该做些什么?留下一些什么?多少个夜里,我梦见自己贪婪地吮吸着故乡的乳汁,然后打着鼾声入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