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学 | 注册 | 投稿 | 最近更新 | 小说 | 诗歌 | 散文 | 杂文 | 日记 | 论文 | 爱情故事 | 武侠 | 推荐 | 文集
 您的位置>>文学天地>>散文>>从《父亲》看人性的解放
 
从《父亲》看人性的解放
  文 / 子化清扬
(戏剧评论)

2008年7月24日晚,北京人艺实验剧场,辽宁人民艺术剧院上演的《父亲》。

    从话剧演出来说,彰显出一定的专业实力,于是在此,我便不多说了。

    看完整出的戏,其实我还是有一点点感动的,虽然话剧本身所展现的时代背景已经离我比较遥远,我还是大致能够理解这不受时代局限的——父爱。但是这出戏又不仅仅是表现父爱的吧,还有夫妻之间的患难之情,以及姊妹之情……

    这出戏自然有自己的时代局限,这一点不能够突破,也许还会岁时代的发展被抛却了去,但是现在的我们尚不去管这些吧。

    转入正题,剧中我所之见,从最初的矛盾到最后的圆满,其实就是一个人性解放的过程。

 

家长权威:

    剧中的家长权威真是体现的淋漓尽致,基本体现出整个中国家庭教育的普遍风貌。

乖巧听话的女儿选择了做一名“光荣”的工人,但是最后等待结果的却是“下岗”。从女儿自己的回忆便可以看出,女儿在选择自己的人生很大程度受到父亲的影响,其实也就是自己没有形成独立的人格。

大儿子仍然是被父亲“腐蚀”的对象,当了一名“优秀”的工人,并且最后升职当了厂长。但是他又是比较有勇气的,是在剧中最早觉醒的一个人,他觉察到父亲对自己的人生选择的管制和压抑,觉察到时代新鲜的脉搏和气息,于是做出了在当时许多人看来冒险之极的选择——辞去厂长的工作,下海从商。这份勇气来自于他对家长权威的有力觉察和抗争的勇气。

小儿子喜欢的女孩父亲不喜欢,于是父亲会采取比较极端的方式来表明自己“不喜欢”的态度,极端到女孩知道父亲在家就不敢进门。也许在很多人看来,这是司空见惯的事情。如果你真这样觉得,是因为在中国普遍的家庭也都是这样的,这就是在整个中国家长权威的集中体现。事实上,也就是在家庭里,父辈和孩子缺乏平等和对人格的尊重。

 

三个孩子的成长都受到了很大的局限,从小就是在父亲的教导下生活,受到当工人是最崇高的人生目标,这样的思想熏陶。在这个过程中,家长其实是剥夺了孩子自己成长和树立自己人生观的权利,剥夺了孩子作为独立生命的存在性。当然,我们都知道父亲是在基于“爱”的前提下,才做出这样的事情的。但是什么是“爱”呢?爱是应该彼此尊重和给予对方成长的空间。

 

其实我所提到的应该不是此剧所要表达的思想吧,但是这却是我从此剧得到的体会,也许这才是真正的 “一千个观众就有一个哈姆雷特”般的戏剧魅力。

 

这出戏反映的家长权威,其实就是我们整个国家家庭教育的普遍问题:孩子得不到独立的成长,他们在许许多多以“爱“为幌子的空间里,独立思考和成长的空间被无情而不经意的剥夺了,由此成长起来的孩子,事实上没有找到自己生命最深处的渴望,也没有发现自己的独特才能(当然,他们也没有这样的机会去发现)。最后成为了可能只是父母要求他们成为的人,他们可能“优秀”,已经“成功”,但是他们并不见得快乐。事实上,他们就是没有成为最好的自己。

人性,这个词在今天被太多人提起。然而太多的人,忽略了,真正的人性,是来自人心灵最深处的渴望。然而,人性被扼杀或压抑的场所,最多的就是在这个被成为世界上温暖的地方——家。归咎到底,就是父母,或者说长辈。

此剧中三姊妹起初都不敢拥有与父亲相违背的价值观,在我看来,这就是父亲家长权威长期压抑的结果。

 

还好在于,三姊妹都感受到了这种压抑的存在,并且想方设法的突破,从思想上,到行动上,他们都做出了努力。中间免不了要与父亲抗争,还要承受自己做出的选择背后所必须经历的心理和身体的艰辛,然而,最终他们都挺过来了。当看到大儿子成功的办了一个工厂,小儿子可以告别懒惰在外靠自己的能力生存(尽管是做着刷墙这样的体力活,也欣喜万分),女儿可以不再顾及面子问题大胆的在街上吆喝卖报的时候,我是感动了。他们彻底解放了自己,从家长权威的桎梏解放出来,真正解放了自己。

 

孩子,应该拥有自主选择自己人生的权利。这也是人生存的基本权利。

其实不管我们这一生“成功”与否,最重要的是要找到真正的自己,我们的天性不要受到这一切世俗的束缚。唯有如此,我们才能真正感觉“快乐”的活着。就像剧中的女儿和小儿子,他们以后的生活也许还是平凡而普通的,但他们一定是快乐的,这不就够了吗?

那么,那位父亲呢?在这里,他就是一个束缚力量的存在吗?不完全是,事实上,他也是一名“受害者”。

 

国家意志

事实上,父亲的一生基本都受到“国家意志”的左右,成为“国家意志“的牺牲品,父亲的一生,也是可悲的。

我对那个时期不是很了解,但是从剧中可以看出,父亲就当工人光荣这样的思想是根深蒂固的,并且也是一直奉行着,父亲就是一个善良,勤劳,踏实的好工人,并且得过很多的奖章,应该还是勤于思考,积极进取的人。然而就是这样一个人,把毕生的经历都奉献给了工厂,更确切的说,是奉献给了国家。

“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这句话,本身是崇高的。如果是把这个集体理解为“人类”,那么,是应当的,如果这个集体是指“国家”的话,那这个集体利益必然是以抹杀个人利益为根基的,我所说说的个人利益,不是物质上的,而是精神上的。

 

很明显,剧中,父亲的思想受到“国家意志”的控制,并且影响到他的一生,乃至他的家庭,他的孩子。当然,从整个国家的建设和发展来讲,从思想来操控人们的意志又是必需的,必然从宏观上是为整个人类发展谋福利的。但是中间必然有一定的牺牲者,比如这位父亲。父亲对“国家意志”所宣扬的价值观甚至达到一种“迷信”的地步,这种“迷信”,从本质上来讲,跟迷信什么仙姑八婆其实没什么差异。这种“迷信”于国家有益,但于个人,却使个人的“本性”消逝在那个社会所弘扬的价值洪流之中。

父亲在此只是在“意识”和“价值观”上受到了“国家”的操控,对于其本性有没有受到压抑,我在此没有太看出来。只不过是依我的经验推理,这样的情况下,往往大都数人是消失了“本我”的。

 

我们人的一生,自觉或不自觉的都会受到这样的操控。我们的教育使得我们先天就会有了我们的思维局限,我们平常所接触的一切,或许也都不是世界本来的面目。在这样的环境下,我们又何从寻找到真正的自己呢?当然这是很困难的。我们也不能片面的来说,这种操控是好抑或是坏,这是一个太过复杂的系统,我们无从分析和改变。但是在这个复杂系统中,我们却不能够让自己成为牺牲品,完全成为这种“国家意志”的附庸,如是那样,不管我们的一生再怎么光鲜华丽,终究也会被历史遗忘。

 

此剧中的父亲,一生被这样的“国家意志”所左右,把毕生的经历献给了国家的事业,然而最后却发现在这个年代却已经得不到承认了,实在是有点可悲。并且父亲还企图用自己这套被“国家意志”统治的思想去统治自己的儿女,可惜的是“国家意志”也在随着时间而朝前迈进,父亲显然也已经跟不上时代了。由此,父亲在前半段剧情中除了思想受到“国家意志”统治之外,自身也是犯了两个致命错误的:一是不尊重儿女的独立人格,一个思想停滞不前,顽固不化。

 

父亲最后是觉醒了吧,看到自己的一个个孩子都学会了自立自强,才猛然发觉原来自己信奉的那一套真理,早已经不适用了,自己也开始新的人生和希望了。看到他昂首挺胸的走在聚光灯下那一段,我着实有点感动了。

 

无论是父亲还是三个姊妹,在戏的结尾,他们的人性都得到了解放,从这个角度来说,也无疑是个圆满的结局。但是我们现实的人生中,又有多少人能够觉察到人性受缚或努力去解放自己的人性呢?

 

我们人的一生,总会受到种种的束缚和限制,受到环境的制约,受到思维的局限。这些种种因素都是阻碍我们成长的因素,我们总是躲在一个小小的井里,以为自己见到的是最广阔的天地,殊不知,那本来的天地,其实是无边无际。

我们的人生,需要这样的人性解放。身边,我们突破家长的权威,找到自己独立生命的存在;社会上,我们突破“国家意志”,树立属于自己的价值观;生活中,我们还需要突破重重藩篱,找回真正的自己,听到自己的声音,做回真正的自己。

这突破的过程,将是一段艰难的苦旅,怎样突破,上下求索吧。

 

2008-7-27

2010/3/30 18:22:38 发表 | 责任编辑:在你面前
本文共有评论 0 篇︱已被阅读过 1418 次         查看本文的评论   查看该作者其他文章
向朋友推荐本文
 
网上大名:

评论主题:

您的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