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游阆山,仿佛只为奔赴一场久远的心灵约定,让某一份感动在心底延续。
如果说,第一次游阆山,我是带着观赏传奇的心境出游的。宋说,村里只有一部手机,那是外出打工的人儿能够快速接通亲情的唯一方式。但那儿信号差,村长便把它挂在了村口的一颗大树上,然后把声音调到最大。树旁有弯清溪。洗衣的人儿谁先听到谁爬上树接听。很想看看那是一颗怎样的树儿,可以长久的承受那么多人的希翼。尽管两次都没能看到那部传说出的手机,但一样收获着感动。
2006年的11月,王主席和雪儿带我前往,在那片枫林小路上,在某一个瞬间。那个八十多岁的老太太,曾把感动写在了心里。犹记她那坚定的步履,将脊背弯成了车的模样,比人还高的稻草压在肩头,掩盖了脸,也盖住了年龄,我以为那是一个很年轻的男人。直到她走到的镜里,待看清她那苍桑的脸,我的手开始颤动,竟忘记要按下快门。我无法想像她是怎样把日子扛在了肩上,在那片贫瘠的土地上,日复一日,年复一年。
那是一个近乎原始的村庄,它长在高高的阆山上,阆山应是婺源海拔最高的一座山峰,仍留着母系社会的一些习俗。男人们在家烧饭,而山上的、地里的活儿全由女人们忙活,挑水,种地,洗衣,砍柴,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五条崎岖山路连接着它和山下的生活,那些山路多是石壁凿就,挟杂着少许青石。那儿的多数房子的门框也是整块的石头堆彻而成。房子的地面是大块大块的石板或土质。都说阆山的辣椒是出名的辣,但村里的人儿却有说不出的纯朴。村里没有小学,只有一个简单得不能再简单的医务室。孩子们上学来回要走四十多里崎岖的山路。远离城市的喧嚣,这儿有人可走的山路,却没有辆行驶的空间。这也许是我们这最后一片没有被汽油污染的地方了。山上风大,入秋以后,女人们喜欢在头上围上彩色的头帕。
2008年12月13号,我记住了这个日子。可以说那并不是一个出游的好天气,阳光很懒,没有应有的热度和亮度,天灰灰的。也没有迷人的晨雾,山色空朦着。没有缥渺的薄雾游移,连水光都显迷茫。但许多时候天气并不能主宰心情。恰逢婺源旅游网成立两周年记念日,徽州的好些论坛都来了人。最重要的是可以认识更多的朋友,心情自然变得特别的HAPPE。
你想,六十多人一同登山,关是想想已特兴奋。十几辆昌河车,一路浩浩荡荡,所过之处,路边的落叶随风翻转。我和紫阳老师一车,车上共有六人。说实话除了紫阳,其他我一个也不认识。紫阳老师一路拍着。我们则在车里为他的片片编织想像。我说若是地面上布满的红色的枫叶而不是这些焦焦的叶儿,车辆通过,红叶迎风而舞,那才美呢。一路上我们也感叹美景。一颗树,一座古徽式的房子,一叶缓缓游过的轻舟,一片倒映在水中的清影。简单而快意,一种近乎世外桃园的美。
到达阆山脚下,太阳已升到老高。我们沿着另一条山路前行。路上有许多飘落的松枝,踩上去棉软的近乎奢侈。山路弯沿着一路向上,无论是从上看到还是从下看上,徽州各大论坛的彩色旗帜迎风招展。兴奋的尖叫声夹着喘息声,一路前行。山风在耳旁呼啸,时高时低。很想歌唱,却早已是气息不足。但此情此景,让我突然想起了小学老师教我的那曲山歌,忍不住哼了起来:
“山里的孩子心爱山,从小就生在山林间,山里的泉水叮咚响哦,山里的果子甜又香。山里的孩子心爱山,山里的日子过得荒。山上的花儿开不尽,山下的歌儿唱不完。”
爬到一半时,心底莫名的涌起一丝寂寞,因为我突然发现,行在我的上下的竟没有一个是我所认识的。歌儿自然只唱给自已听。紫阳老师早已不见了踪影,飞情妹妹也一样,小桥因有事没能来。同车来的也都不知跑哪去了。所以虽然前后挺喧闹的,可我还是有一种强烈的感觉,像是一个人的旅程。
不知何时,身边有了问候。只见他手上扛着相机,一看就是婺源电台的记者。他问我是婺源的吗?还问此行有啥感想?有没有诗性大发?我一听乐了,也许是朋友们在路上瞎说吧,说风吟很会吟诗的。我说感觉很爽。我说的是实话,当时山风大作,耳边尽是呼呼声。他问,你叫啥网名。我说‘风吟,风在歌唱,你听,现在耳边就是’。他笑了:‘呵呵,原来这天气是为你而作的。’他说他网名叫‘今日天晴’,因为他来了,所以天就晴了!挺风趣的一个男人。感觉他挺敬业,一路上不停的采访。包括游人,村民,甚至是学生。许多时候,我就对着他采访的样子拍。感觉真有些对不住他,给他拍了不少,却没一张拍得满意。到底是室外实践太少,不是曝光过度,就是曝光不足。那日的天气本就时晴时阴,加上风实在太大,山石乱飞。到达山顶时,人根本就站不住,更别说拍照了。
到达村头,边上是一块好大的空地,许多的村民都来看热闹。大家早已不停的开拍了。我则忙着给孩子们分糖吃。有了上次爬阆山的经历,这一次我是特意带了许多糖果,我知道山上的孩子们吃得少。村边上有一大片枫林,虽然红叶全落了。但做为背景却是非常不错的。枫林前面是排列得非常整齐的柴垛,摆成塔形,靠近身边,还能闻到木质的香气。许多没相机的美眉们早已在边上摆出各种姿势,而握着相机的手则疯狂的按下快门。我呢,忙碌之余,特别的给孩子们拍了一组。喜欢和孩子们在一起,喜欢孩子们的纯真无暇。无论在哪,拍得最多的都是孩子。就在那片空地上,大家集体留了影。枫林边上的猪栏棚里,一只可爱的小白猪爬在的栏边,不停的吟哦着,我们前去和它握手它也不怕,真是可爱至极,所以它当之无愧的成了我们此次阆山行山最棒的模特。获得最可爱奖和最配合奖,还有造型最自然奖等,呵呵。
阆山有许多个小村庄,下一站是梦中的枫林。那一路上相机太多,谁都可以成为模特,一不小心,你就掉进了镜头里。在枫林边上的一家人家,大家集体整休,吃自已自带的中饭。心情说,吃了饭再去枫林,我却早已忍不住想去枫林看看,一路随行的名叫开花的树的美眉随我前去,到达枫林时,发现有许多人早已到达,紫阳老师和我们同车的几乎都在那里,大家席地而坐。粗大的枫树需两三人合抱才能围住。光光的杆儿笔直的通向云霄。山风绦荡,鸟儿轻歌,落叶随风起舞。这时,不知打哪跑来了一群小孩,他们在枫林里奔跑嘻戏,落叶沙沙。那个名叫开花的树的女孩真是活力十足,像一个老师举着彩旗,孩子们则追着她跑。我用目光追随着他们,任那些枯黄的枫叶荡起别样的风情,沙沙沙沙,像一曲动听的儿歌,绦荡着久远的回声,让童真一点点鲜活起来。
同样,我在那条几年前拍老太太的地方,拍到了一个身背柴火回归家的女子,心情再次受到震憾。女子说,别拍了,拍了我会背一辈子柴的。感觉话语里有太多的无奈。是啊,谁不想有更好的生活。我们拿着相机从城里出走,溶入山里,为的是缓解工作上的压力。而拍摄她们,只是想真实的记录一种生活。像是为了寻根,寻一种远去的乐趣。而她们也许早已厌倦,只是无力摆脱这份辛苦罢了。
看我忙得不亦乐乎。紫阳老师说,这种天气并不适合拍外景。他此行的目的就是把每个人拍遍。到达整休地,他的动作好快啊,一下子,许多人的吃相都被他拍上了,好多都是特写,有许多还夸张得要命。我在一旁一面观看一面忍不住大笑,实在太有意思了。一直很喜欢看紫阳老师的图片,感觉那些图片特别有生命力,而且特别贴近婺源人的生活,有着浓厚的婺源气息。很像他的人给人的印象,很纯朴很憨厚也很热情。
待大部队前往枫林时,又是一翻疯狂的臭美,抢拍,我在那其中也是忙得不亦乐乎。那前形就如唐芬后来所说,天了,只要有人往枫林地上一坐一躺,四周瞬间围满了疯拍的相机。真的不亚于狗崽队。我收获不小,拍到了不少美女。随后是集体枫林留影。下山。有道是山上容易,下山难。爬山时听到的尽是喘气声,下山啊脚抖得厉害。我还好,或许是平日里锻炼得到家,这会依旧是生龙活虎的。
在山坡上,一束盛开红杜鹃迎风招展,带足了春的气息,而另一边,许多的蜡梅还在抱蕾。山中的季节啊就是这样惬意,客串着,玩儿。
在近山底时,再次遇到今日天晴。他依旧不停的忙着,不放过任何一个采访机会。一个背着砖块的女子走近。女子说,一次只能背十八块砖,来回四十多里,十八元钱一趟。想想,山间的日子真不容易,本就贫穷,而作一座房子,光一块砖的运费就得一元。还有钢筋,水泥,石灰,所有的都得靠肩膀背上去,真是太辛苦了。我们问:山上那么苦,为什么不干脆搬到山下来生活呢?女子笑了笑,没答。看着她渐行渐远的背影,我的心久久无法平静。
其实,每一次融入山间,每一次走近婺源乡民,心灵都会受到不小的震憾。或许,是一种根的信念,让阆山的人民坚守着这一方贫嵴。而我们,则在这一块近乎原始的地方,体味着生存的另一种含义——那就是坚守。2008122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