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四川南部,是湍急奔流的金沙江,川滇两省即以雄浑浩荡的金沙江为界。千百年来的江水冲蚀,形成两岸群峰笔立,巍峨延绵数百公里。大自然的造化常常神奇无比——纵横交错的山峦峻峰,不仅编织了旖旎风光,更搭建起了一个个天然的、充满立体感的“巨型音响”,亮嗓一吼,回声在千山万壑荡漾开去,余音袅袅,经久不绝。于是,山歌,这种特有的民间小调在沿江两岸的大山里从远古流传至今,成为大山坳里辛勤劳作的山民口口相传的一种特色文化。那悠扬辽远的曲调,亦庄亦谐的歌词,融夸张,拟人,感慨,缠绵为一体,听来韵味悠长,回味无穷。
山歌内容包罗万象,天文地理,人生百态无所不包,且大多出于当地山民的即兴之作,却又是下里巴人的经典记录。山歌的吼唱主要分为自吼自乐与相互对唱两种。形式皆与打油诗无二,四句为折,搀杂着地方方言,韵脚有的重音同字,寓意却是层层递进,剥笋吹糠。还是先来几首自吼的山歌大家欣赏欣赏吧——
a
大河涨水沙浪沙
河中鱼儿摆尾巴
抓条鱼儿来下酒
拉个小妹来当家
b
青布面子白布邦
小妹做鞋多做双
小哥是个单身汉
不比人家有婆娘
c
年年有个三月三
三月羊毛好擀毡
羊皮毡毡不好睡
要睡小妹手弯弯
逶迤蜿蜒的川南群峰间,无时不流淌着悠扬辽远的山歌。尤其青年男女对唱时都以传情达意为基调,会极力屏弃粗俗露骨的词句。如凉风徐徐,委婉含蓄,一般男声高亢激越,女声却温婉柔美,在大山中盘旋回荡,音韵缭绕。还是来欣赏一折山歌对唱的美妙情趣吧——
一放牛郎见对面山林中时隐时现的牧羊女,便双手叉腰站在一块大岩石上亮声就吼:
山对山来岩对岩
唱首山歌丢过来
不说妹家羊肥壮
只叹小妹好人才
大概是牧羊女不为所动,山坳里渐渐沉静,只有牛铃清脆的叮当声在回响着。放牛郎不甘心,于是再来一首:
远看小妹不多高
头发辫儿拖拢腰
头发辫儿哥不爱
只爱小妹红樱桃
带戏谑的腔调终于惹恼了牧羊女,清清脆脆、满含鄙夷的调子从深山中飘了出来:
放牛娃娃你莫白
你家屋头我认得
你家屋头我去过
羊皮毡毡都莫得
意思是太穷了谁会爱上你哦……放牛郎思忖片刻,扬声对道:
石榴开花叶子青
可恨小妹无良心
哪个有钱跟哪个
小哥无钱打单身
满含责备与幽怨的情调,让对方多少有点儿自责:
十七十八到婆家
丈夫还是奶娃娃
六四不懂乱哭叫
哪个大姐等得他
现在又嫌人家太小了,还不懂事呢。放牛郎见牧羊女穿着白衬衫,情急之下:
白布白来白布白
白布衣裳穿不得
男人穿起逗狗咬
女人穿起逗嫖客
牧羊女立即就还了回来:
白布白来白布白
白布衣裳我穿得
云南四川都走过
没在哪里失过格
沉默片刻,放牛郎再唱:
大田栽秧行对行
一对秧鸡来歇凉
秧鸡要找秧鸡蛋
小妹要找少年郎
牧羊女见他仍不死心,于是:
三斤毛铁打把刀
打回家中砍柴烧
万山老林全砍倒
就剩一棵山皮挑
“山皮挑”是当地大山里比较有韧性的一种灌木丛,以此形容放牛郎的死缠烂打。牧羊女边唱边吆喝着羊群渐渐没入了大山深处……
太阳大了难做活
不如死掉变杨雀
这山飞到那山转
凉风吹吹才快活
……
变牛变马莫变猫
要变小妹花围腰
晚上搭在床架上
白天挂在奶包包
……
山林的小路上,甩着牧鞭的放牛郎,悠扬的山歌在继续回荡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