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学 | 注册 | 投稿 | 最近更新 | 小说 | 诗歌 | 散文 | 杂文 | 日记 | 论文 | 爱情故事 | 武侠 | 推荐 | 文集
 您的位置>>文学天地>>杂文>>论及王维之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论及王维之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文 / 霜衣剑血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站在高台上,眼神投向远处,心里边不止一次在他乡想到王维的这首诗;好久没有回过老家了,好怀念家乡的人、家乡的山、家乡的水啊!漂泊在外的人对家和家乡的思念之情永远也不会泯灭的,这也就是为何世间之人对亲情系的那么的深,“情”之一字又有何人能够真正的放下呢?
    
    王维的这首诗道尽了每一个游子思乡及怀亲的情感,可以想的到那一种在异乡异土生活的孤独凄然,让时时怀乡思人,遇到佳节良辰,思念倍加的漂泊客在心中的思念之情更加的深。其实,对我这一个青年游子来说,在举目无亲的“异乡”,面对着越是繁华热闹的城市,身处茫茫人海中的游子就越显得孤孑无亲。此刻我也深深体会到了,只有异乡人才能够真正的懂得异乡人对家及家乡的那一种深深的思念之情。

    也不知道王维在当时有谁能够懂得他那一颗异乡客的孤独之心及对兄弟亲人的思念之心。

    我是一个漂泊在外的人,一个孤独的人;这也就造就了我喜欢王维的这首诗,它符合我,符合每一个漂泊在外的人;他刻画出了每一个游子心灵深处的另一面,彷徨及孤独的在内心中的思念;可以说这位被喻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伟大诗人给我这个异乡客的感概颇多,每每读之,都有不同的心境。

    王维作此诗是因重阳节的到来,勾起了他本人对家乡的亲人那种思念之心而作。王维家居蒲州(今山西永济),在华山之东,所以题称“忆山东兄弟”。写这首诗时他大概正在长安谋取功名。繁华的帝都对当时热中仕进的年轻士子虽有很大吸引力,但对一个少年游子来说,毕竟是举目无亲的“异乡”;而且越是繁华热闹,在茫茫人海中的游子就越显得孤孑无亲。

    我本人对这首诗的看法为:诗的第一句用一个“独”字,两个“异”字,可以说是分量下得很足。同时诗人对亲人的思念,对自己孤孑处境的感受,都凝聚在这个“独”字里面,世人亦知“独”字给人的感觉就是孤独之意,茫茫人海中没有一个是自己的亲人那是何等的可悲!“异乡为异客”,在他乡作客,多出了自己内心的无奈,因为自己是一个异乡人,可以看到他们欢欢喜喜的同家人一起吃团圆饭,一起聊天,一起散步,而自己只能藏在房间里或是选一处无人去的山中梳理自己内心里苦涩;可以说两个“异”字所造成的艺术效果,却比一般地叙说他乡作客要强烈得多,可见王维那时的内心是何等的空虚,欲哭无泪的感觉对他来说是那么多难受啊!在自然经济占主要地位的封建时代,不同地域之间的风土、人情、语言、生活习惯差别很大,离开多年生活的故乡到异地去,会感到一切都陌生、不习惯,感到自己是漂浮在异地生活中的一叶浮萍;王维对此也只能是默默的接受,默默的沉受,因为,他不同于别人,他是王维,此时一个对仕途充满希望的人。

    所以说“异乡”、“异客”,正是朴质而真切地道出了王维内心深处的感受。作客他乡者的思乡怀亲之情,诗人在平日自然也是存在的,不过有时不一定是显露的,但我想诗人一旦遇到某种触媒──最常见的是“佳节”──也就很容易爆发出来,甚至一发而不可抑止,这也是每一个游子能够感触的到的。所以王维就有了“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感叹。

    佳节,往往是家人团聚的日子,而且往往和对家乡风物的许多美好记忆联结在一起,所以“每逢佳节倍思亲”就是十分自然的了。我想这对王维来说是不想碰触的,但是这种体验,也就是说人人都有的这种体验,对王维来说是逃脱不掉的;在王维之前,我发现没有任何诗人用这样朴素无华而又高度概括的诗句成功地表现过;这也就是说诗人的思乡之情已经到了无法言语的时候了,只有用诗来表达,不知道王维在作出这首诗之后在内心里又有什么样的感触呢?是否一经诗人的道出,它就成了最能表现他自己和异乡客的思乡感情的呢?答案显然是这样的,无论怎么样这对王维来说已经足够了。
 
  在此我回想到诗的前两句,可以说是艺术创作的“直接法”。为什么呢?因为这两句诗几乎不经任何迂回,而是直插核心,迅即形成高潮,出现警句。但这种写法往往使后两句难以为继,造成后劲不足。这首诗的后两句,如果顺着“佳节倍思亲”作直线式的延伸,就不免蛇足;转出新意而再形成新的高潮,也很难办到。作者采取另一种方式:紧接着感情的激流,出现一泓微波荡漾的湖面,看似平静,实则更加深沉。这也就体现出了王维的当时心境,平静中显深沉,高潮下的心灵却不失跌宕起伏的意味,而内心中流淌的思乡热血仍然如静止的流水。

    王维在诗中提到了一年一度的重阳节,可见九月九日的重阳对王维本人的意义是非常巨大的;我们都知道在重阳节有登高的风俗,登高时佩带茱萸囊,据说可以避灾。(茱萸,一名越椒,一种有香气的植物。)谈到三是两句,我们都知道诗人不单单只是一般化地遥想兄弟如何在重阳日登高,佩带茱萸,诗人自己在这里,却是要体现出一个独在异乡,不能参与的孤独人的心境;在这两句里,诗人亦是写出了佳节思亲之情,如果我们认为诗人只是一味的追求如何遥想兄弟在重阳日登高,佩带茱萸的话,那就会显得平直,缺乏新意与深情;这也不是诗人所想的,诗人遥想的却是:“遍插茱萸少一人。”这就更加有意味的道出了远在故乡的兄弟们今天登高时身上都佩上了茱萸,却发现少了自己不在内。给诗人自己的感觉好像遗憾的不是自己未能和故乡的兄弟共度佳节,反倒是兄弟们佳节未能完全团聚;似乎自己独在异乡为异客的处境并不值得诉说,反倒是兄弟们的缺憾更须体贴。这就曲折有致,出乎常情。而这种出乎常情之处,正是它的深厚处、新警处。然而,比起杜甫的《月夜》:“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这两句,王维的似乎更不着力。然而,不管怎么样,诗人自身依然是写出了自己一人在外面做客,而每次想到好的节日,就更加想念亲人;在遥远的地方知道兄弟们正在登高了,兄弟们都插了茱萸,对就只剩下自己没有插而表示遗憾及无奈;然而,我对你们的思念之情是不会变的。

    诗以直抒思乡之情起笔。“独在异乡”,暗写了孤独寂寞的环境,对于初次离家的少年来说,对这种环境特别敏感。“异客”则更强调了游子在异乡举目无亲的生疏清冷的感受。用“独”和两个“异”字组在一句诗里,大大加深了主观感受的程度。第二句“每逢佳节倍思亲”是前面情绪的合理发展,说明平常已有思亲之苦,而到节日,这思念就愈加转深和增强了。“倍”字用得极妙,是联系上下两句情绪之间的关键。这两句构成全诗的一个层次,是从抒情主人公自我的主观感受来表现思亲之情的。

    清人沈德潜以为诗的后两句“即陟岵诗意”(《唐诗别裁集》卷十九)。的确,二者在表现方法上颇有相似之处。《诗经·魏风·陟岵》末章有云:“陟彼高冈,瞻彼兄兮。兄日嗟予弟行役,夙夜必偕”。梦想亲人,转而拟托亲人也想念自己。王维诗中也用了这种表现方法,以“遥知”使诗意的发展来个急转,转到从亲人的角度来加深表现两地相念之情。“遥知”以下全是想象,揣想这重阳佳节到来之时,亲人们定同往年一样登高饮酒。这紧扣了诗题,也点明了第二句提到的“佳节”的具体所指了。作者料定,当亲人团聚一起欢度重阳节而“遍插茱萸”之时,会记起他这客处异乡的游子的。结句将全诗的情感推向高潮,未再直言思亲,而其情自见,给人留下想象的余地。

    诗是好诗,因为它道出了人类生活中一种普遍的情感现象,是从对方设想,亦是在写自己的思乡念亲,同样写出了故乡的亲人也在思念自己,真如"真意所发,忠厚蔼然"也。
2008/9/8 10:38:40 发表 | 责任编辑:在你面前
本文共有评论 2 篇︱已被阅读过 1470 次         查看本文的评论   查看该作者其他文章
向朋友推荐本文
 
网上大名:

评论主题:

您的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