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学 | 注册 | 投稿 | 最近更新 | 小说 | 诗歌 | 散文 | 杂文 | 日记 | 论文 | 爱情故事 | 武侠 | 推荐 | 文集
 您的位置>>文学天地>>杂文>>回忆录·我的人生片断35
 
回忆录·我的人生片断35
  文 / 泓湖
  提起一个人的名字,大凡这个年龄的人,应该是记忆犹新的。这就是黄帅。1973年底,黄帅给《北京日报》写了一封信,希望报社来人调和她和老师的矛盾。对于黄帅来说,写这封信的目的不过是希望解决她和老师的矛盾,好安心学习。可是,时代却造就了黄帅的大红大紫,十二岁的“反潮流英雄”黄帅不过是江青等人在教育体系树立的“造反榜样”,是政治运动的工具,也是社会畸形的产物。“四人帮”把他们捧上了天,但随着1976年10月“四人帮”被粉碎,黄帅也从高潮跌入谷底。当时才十六岁黄帅被认为是“四人帮”的“小爪牙”,甚至有人往她身上吐口水、丢砖头。她的父亲被逮捕,同时开除党籍,开除公职。黄帅成了家庭的支撑,带着九岁的妹妹和病重的妈妈生活。1979年,黄帅报考北京工业大学计算机科学系,却未能顺利被录取。当时担任中宣部部长的胡耀邦知道后作出了批示,“小孩子犯错误,能让她自己负责吗?黄帅如吸取教训,四五年后也可能了不得。一个人有正反两方面经验,就很了不起。”这样,黄帅才得以跨进了北京工业大学的校门。而就在黄帅入学后不久,也就是1979年底至1980年上半年,又一场以黄帅为切入口的青年人生观大讨论,在全国高校蓬蓬勃勃地开展起来了。
  什么是反潮流?什么是造反?最初的讨论,围绕黄帅,围绕着反潮流,围绕着造反,有一部分学生,文革的影响也相当深的,在文化革命期间,他们是造反的,很多都是造反的。当时不仅仅学生的思想混乱,而且社会上也有一些不一致的认识,以至于在讨论之初才有了“实践是检验整理的唯一标准”这样一个大讨论。讨论的结果,却在大学生中间形成了一种空前的迷茫。
  1979年9月,清华大学大学化工系教学楼四层的一个会议室,一个叫王文一的同学提出了“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这一口号。1980年3月,刚复刊不久的《中国青年报》“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这句口号也成为一个头版文章的标题。随后不久,邓小平同志在一次讲话中,高度肯定了这句口号,全国许多媒体也纷纷予以转载,由此,这句口号走出了清华校园,对于那些经历太多磨难和失落的七七级七八级大学生来说,这句朴实无华的话,对重树生活的信心,胜过了许多华而不实的豪言壮语。学生们的积极性被极大的激励起来,绝大多数人心里想,耽误了十年没有读书,一定要抓紧时间拼命地读,拼命的学。
  1980年5月,中国青年杂志在第一栏的显要位置开辟了一个新的专栏,“人生的意义究竟是什么”,并当期发表了一篇署名为潘晓的读书来信《人生的路啊,怎么越走越窄》。作者在文中表达出来的思想困惑引发了很多77级、78级大学生参与讨论,并在那一代大学生提出了“人生的意义究竟是什么”这个严肃的问题。
  年轻一代的学子们找到了新的人生目标,作为八十年代的新一辈,《年轻的朋友来相会》这首歌唱出了他们对未来的憧憬。
  在共和国的高等教育史上,“文革”后恢复高考所招收的七七级、七八级大学生是最为特殊的一代大学生,他们不仅承受了“文革”的苦难和悲剧,又学习成长在一个思想解放,改革开放的新时代,自身境遇的大起大落使他们的精神气质打上了鲜明的时代烙印,由于国家急需人才,在大学毕业后,七七级,七八级大学生很快充实了社会的重要岗位,成为今天的社会栋梁和中坚力量。在一九七七年恢复高考这一历史事件过去近三十年后,七七级,七八年大学生这一特定人群最终会消失在历史的长河里,但历史毕竟留下了他们的足迹。
2008/4/20 13:10:34 发表 | 责任编辑:在你面前
本文共有评论 0 篇︱已被阅读过 1806 次         查看本文的评论   查看该作者其他文章
向朋友推荐本文
 
网上大名:

评论主题:

您的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