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学 | 注册 | 投稿 | 最近更新 | 小说 | 诗歌 | 散文 | 杂文 | 日记 | 论文 | 爱情故事 | 武侠 | 推荐 | 文集
 您的位置>>文学天地>>散文>>闲 聊 过 年
 
闲 聊 过 年
  文 / 哈尔
福州话有时说得好像很不通,比如“过年”,福州话说:“做年”。不仅是“做年”,“过节”也称“做节”。
“做年”福州话还有一说,叫“做岁”,这好理解,年与岁是同义语,能说“做年”当然也可以说“做岁”,不过这只是当地人的约定俗成,圈外人是怎么也听不明白的。
中原一带文化底蕴深厚,那里的人说“过年”是有含义的。“年”是什么呢?按他们祖先的说法,年是一种怪兽,它会给人们带来噩运。“年”一来,树木凋敝,百草不生(其实是因为冬天的缘故);“年”一“过”,漫山葳蕤,鲜花盛开(那是因为春天来临)。还说,这种怪兽形貌狰狞,生性凶残,除在深山老林食飞禽走兽、鳞介虫豸外,还要在每年大年三十天黑以后,跑到村庄来吃人。所以,每到这一天晚上,家家户户都提前做好晚饭,熄火净灶,鸡圈牛栏拴牢加固,宅院庭门紧关密闭,然后,一家子躲在屋里吃“年夜饭”。由于凶吉未卜,这顿晚餐就具有“最后晚餐”的意味,置办得特别丰盛,饭前供祭祖先,祈求神灵保佑,希望能平安地除去这一夜。善良的人们还发明了一些赶走那倒霉“年”的办法,用什么?用鞭炮的爆炸,用烟花的火光。就这么,一年一年地流传下来。
不管是“除”(除夕)还是“过”(过年),用意都很明白。
那么福州话的“做年”,又该怎么解释呢?不管怎么解释,福州的“年”一定没有那怪兽的影子了,“年”仅仅是一年到头了的意思,是一年的句号和终止。“做”呢?我想,“做”在这里应该是举行、举办的意思,或理解为营造氛围。我们老家还有类似的说法,比如过生日叫“做生日”、“做寿”,去教堂叫“做礼拜”,这里的“做”都与举办礼仪活动、营造特定氛围有关。若照这样解释,“做年”“做节”就不会不通了。
在我们老家,“年”是最大的节日,“节”专指“端午”,是第二大节。“做年”是过大年,“做节”是过端午。其他节日呢?也都用“做”,但跟着的就直呼其名了,似乎有点不敬,举些例子,比如“做元宵”“做中秋”“做冬节(冬至)”等等。我们老家话可是分得细微哟,即便是节日也分出尊卑来,“年”就是“年”,“节”就是“节”,其余呼名,绝不含糊。倘若把这些传统节日比作一家子,那么年就是父、节就是母,余者皆为兄弟姊妹。
或许老家也属史上所称南蛮之地,现有姓氏多从中原迁徙而来,甚至有些语音语汇也都从中原来的,比如有学者说,福州话称老婆叫“老妈”,在河南固始也把老婆叫“老妈”的,而且在固始还发现不少福州话的原形,尽管语音已有很大差别。北方文化起源早,也就发展得快,现代汉语与古汉语的差异,恐怕北方要比南方大,想是南方移入北民后,不论出于什么原因,总会留念故乡固守祖训,所以南方不少方言都留下古汉语的痕迹。现代汉语的词汇以双音节为主,而古汉语却以单音节为主,古汉语中的入声调在现代汉语中没了踪影,而单音节、入声调在南方方言中都普遍存在。比如福州话说“洗澡”叫“洗汤”,这个“汤”就是“赴汤蹈火”的汤,是杨贵妃“海棠汤”的汤。令我感到好奇怪的是,北方“过年”的说法却没有传到福州,抑或是传了但传歪了,不过这歪打倒成了正着,按北方原有意思,“过年”是把“年”这个怪兽赶过去的意思,赶走了“年”人们就可以安心迎接未来。照此说法,“过年”是说通了,可是“过中秋”呢?“过元宵”呢?就说不通了。
春节,是民国定的“过年”的新称呼,可是却有缺陷,缺陷在于“立春”这天不是在年前就是在年后出现,恰好能在正月初一出现的“立春”概率甚微,所以,老家人从不把过年称“做春节”,他们认为,“做年”(也包括“做岁”)是过年唯一正确的叫法。
说着说着,好想回家和父母一起“做年”去了。
2008/1/20 22:57:05 发表 | 责任编辑:在你面前
本文共有评论 2 篇︱已被阅读过 1604 次         查看本文的评论   查看该作者其他文章
向朋友推荐本文
 
网上大名:

评论主题:

您的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