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作家湾的19岁生活,最得意的一件事,莫过于为湾里挖了一口井,在某种程度上解决了一湾子人的吃水问题。
在湾子南头,有一口大水塘,面积约有四亩左右吧,几千年来,全湾人畜都在这水塘里共饮,洗衣服,洗菜,热天小孩玩水,大人洗澡,全都在这个水塘里。遇到天下大雨,从山上下来的泥浆水,很快就会将水塘的水全部变成黄色浊浆。抗旱时节,水塘里的水也会抽到见底。
作家湾地处丘陵,离镇子较远,到这一年,车不通,电也没通,更谈不上什么自来水了。全湾200多号人口,吃水一直是头号难题,可就是这样还是过了几千年,没有人想办法解决这事。在我刚记事的那年,本族有个爹爹在水塘东南角靠近山脚的地方用了好长时间挖了一方二十来个平方的大水坑,以蓄从山上浸下来的散浸水,在平时也能解决一部分,可是到了大雨灌满水塘时,就没作用了。
过完春节后,我邀约了三个人,有前面提到的顺佬,还有另外两个要好的同伴,一合计,决定由我们四个人轮流在湾子正前一块田角挖个大井。选这个地方,是我经过好长时间探究过的,这地方有非常充足的泉水漫浸,水源不成问题,只要挖出来,长期蓄水是取用不绝的。哦,也就在这选井的地方,原来有个没有人敢涉足的冷浸点,只要是栽秧到了这地方,浮泥会搁裆,腿脚自上而下会有阵阵寒气,不管天气多热也是如此,一直以来只要是在这块田里做事的人,无不把这地方当作百慕大三角,在这地方的泥巴里稍微呆长一点时间,整个人都会有陷进泥巴里而难以爬出来的可能。那一整块田,全年都没有断过水。根据这样的条件,我当时确实是计算过,一湾人吃水每天要用多少,而每天这里能出水多少,需要有多大的井坑蓄水,已经是胸有成竹了。而且这水源,我猜是由山上通过上面的几层田漫浸而出,至于说地底下有没有泉冒就不得而知了,只知道水质非常的好,可以用清甜可口来形容。
几个人说干就干,各人的农活很忙,只能利用早中晚一点点空余的时间了。说实话,当时的我,在几个伙伴中,已经是小有号召力了,他们基本上是听我的吩咐的。就干就干,当时我对几个人分了工,谁和谁在哪个时间一同来挖,挖出来的泥巴和浸出来的水怎么处理,等等,都作了周密的计划和安排。一个月下来,一口直径十多米深也十多米的大水井形成了。接下来,我们马上又用各家的杉木和树,做了一个很牢固扎实的跳板便于挑水,一切大功告成。
两天后,水井如我所愿,浸出来的水,已经满满一井了。我们几个挖井人,挑来各家的木水桶,高兴地挑起了第一担水。十五年后,我再次回到作家湾时,专门到井边看了看。虽然已经有了自来水,虽然物是人非,有许多老人已经作古,当年我们在挖井时站在井边撒尿赶也赶不走的顽皮小孩都已长大成人,而这井还依旧是各家吃水的重要水源,水井周围还是原样,那块跳板也加固了,井周围的杂草也没见长多,湾里的人对这井的保护,对这井水的爱好,对挖井人的肯定,我由衷地感到欣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