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学 | 注册 | 投稿 | 最近更新 | 小说 | 诗歌 | 散文 | 杂文 | 日记 | 论文 | 爱情故事 | 武侠 | 推荐 | 文集
 您的位置>>文学天地>>杂文>>回忆录·我的人生片断23
 
回忆录·我的人生片断23
  文 / 泓湖
  大难不死,赶紧去照张相,说不定哪天真的光荣了,还没有一个模样留在这世上。呵呵,这是平生第一次在照相机前亮相。
  18岁的我,浓密的大胡子,已成络腮,活脱一个小老头。这是镇上惟一的一家照相馆,厨窗外摆满了黑白照片,全都是那种正儿八经的形象,有工人的,农民的,也有解放军的,还有学生的,就是看不到如今的那些搔首弄姿的各类玉照。由于从未照过相,真不知道站在照相机前该摆成什么样的姿势。摄影的师傅帮我弄了好半天,终于按了快门。第三天洗出相片一看,哈,平生第一张哭也不象笑也不象的标准照,胡子拉碴的,黑黑的脸庞,还蛮精神的。这张相片,应该还保存着,只是不在手边,不然也可在这里展示展示。
  经过了这年的高考试验,我基本上也成竹在胸了。做完江堤回家,已经是年关腊月二十六了。好好过个年吧,明年,再努把力,说不定,这是我在农村过的最后一个年呢。
  腊月二十七,是祖母的八十四岁寿辰。年年的这个日子,作为老人家惟一待在身边的亲人,我从记事起都要在这一天为祖母做一碗长寿面,端到祖母的手中,看着祖母一口口吃下去,那种温馨,别提有多惬意啊!这天一早,也顾不上昨夜回家的劳累,起的很早,怀揣着做江堤得到的几块钱补助,来到黄土坡集市,站了好半天的队,挤得浑身冒汗,终于买到了一斤猪肉,当时的猪肉每斤六毛五分。赶紧回到家,将膘肉炸油(那时候买肉都要买有肥膘的,如果是给了瘦肉,心里会老大的不高兴),将一点点瘦肉做了一碗瘦肉阳春面,呵呵,这已经是当时最享受的高级餐了。盛给祖母时,祖母落泪了。我没想到,这却是我亲手为祖母做的最后一碗寿辰面。
  按照湾里的习惯,过年前必须每家每户要打糍粑的。打糍粑,就是将糯米用一种叫“甄”的蒸具蒸熟,再用一种叫“粑桶”的盛具将蒸好的糯米饭装起来,用一种一头有把一头粗圆的叫“揣棍”的工具,把这一桶糯米饭,四个壮劳力合伙揣打成粘糊度极高的稠状物,稍冷却后,做成一块块的粑粑,也叫糍粑。打糍粑,要用很大的气力,四个壮汉,要将一“甄”约四十斤左右的糯米蒸成的饭,一次性在“粑桶”里打成那种拉也拉不动,扯也扯不断,理也理不清的糍粑,不掌握一些窍门是难以顺利完成的。一桶糍粑打完,四个壮汉都要歇上好半天才能恢复元气。每年的年前几天,各家都会打糍粑,少则一桶,多则好几桶。打好的糍粑会用腊月的水,俗称腊水,将这些糍粑浸泡起来,放置于家里,天天慢用。有好多的吃法,有用腊肉(冬天腌制的猪肉,经晒成半干后食用,蒸、炒均可,非常醇香可口)煮着吃的,有用油煎后拌糖吃的,也有用火烤着吃的,既香喷,又滑腻,还管饱不易饿,这些糍粑一般要吃到来年的清明以后,有的家里保管得好的,可以吃到双抢时节。
  打糍粑还有另一种好处,就是年前大家能在一起聚聚,说是帮忙打糍粑,还不如说是在一起打点小牙祭(在一起喝点酒吃点什么的),此时的各家已成一种联络感情的惯例了。我,也会在年前打好一桶糍粑,也请几个好友来家小聚一下。大凡我约人来家打糍粑时,祖母都会极为高兴地迈着她那特有的小脚,忙前忙后,八十多岁的老太太,乐呵得简直回到了她的青春年少时。
2007/9/16 20:01:58 发表 | 责任编辑:在你面前
本文共有评论 2 篇︱已被阅读过 1871 次         查看本文的评论   查看该作者其他文章
向朋友推荐本文
 
网上大名:

评论主题:

您的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