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贵高原上的一颗明珠,清朝孙髯翁老先生曾滇池边的在大观楼包含激情地写出:五百里滇池奔来眼底,披襟岸帻,喜茫茫空阔无边。看:东骧神骏,西翥灵仪,北走蜿蜒,南翔缟素。高人韵士何妨选胜登临。趁蟹屿螺洲,梳裹就风鬟雾鬓;更萍天苇地,点缀些翠羽丹霞,莫辜负:四围香稻,万顷晴沙,九夏芙蓉,三春杨柳。数千年往事注到心头,把酒凌虚,叹滚滚英雄谁在?想:汉习楼船,唐标铁柱,宋挥玉斧,元跨革囊。伟烈丰功费尽移山心力。尽珠帘画栋,卷不及暮雨朝云;便断碣残碑,都付与苍烟落照。只赢得:几杵疏钟,半江渔火,两行秋雁,一枕清霜。真是一种神清气爽的感觉,那种意境已随着时代的前进永远定格在那幅遒劲的长联上了,前段时间趁着雅兴随朋友又到了滇池边的海埂公园避暑消夏,穿过柳荫便闻到一股腥味,一股现代滇池的味儿随风进入肺部,近前才发现那池碧水已变色成了绿水,就比二十年前在昆明读书时的颜色更恐怖更恶心,心里不由生出好多叹惋。
过去虽然滇池水不是那么清澈,满湖都是漂浮的水葫芦,小木船载着游人边钓鱼边赏景,湖光山色尽收眼底,风是清新的,景是自然的,特有的银鱼不时还能看见娇美的身影,而今的电池水是肉眼都能看得清楚的粉质的绿水,还散发出刺鼻的腥臭味儿,因为昆明市区的生活污水全部排放到了滇池中,政府曾经投入巨资招商治理,修建了好几个污水处理厂、消灭了水上大面积的水葫芦,这水的颜色好像就是粉碎后水葫芦的颜色,好像极富营养的样子,我不禁概叹:明珠变质清新消失,经济腾飞环境恶劣。这就是保障昆明永葆春城美誉的母亲湖?这就是昆明引以为骄傲的五百里滇池?
从海埂路逶迤五公里至滇池大面积的土地开发、无数的商铺住宅、无限扩张的城市街道、大量倾泻到湖里的污水垃圾、滇池变色变质在清理之中就不足为怪了。看了发达国家的发展史,发现一个普遍的规律那就是经济的发展必然要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资本积累到了一定的程度才醒悟要保护环境,要珍惜赖以生存的环境,我想我们不是在走一条恶性循环的发展之路吗?
拍打在堤上的绿浪喧哗着悲鸣,释放着腥臭的绿水诉说着沧桑,麻木的表情们都带着微笑,莫非印证了古话“久居兰室不闻其香”?市民们似乎很习惯这种颜色和这种味道,我仿佛听到从西山脚下涌来经久不息的呻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