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商楼上、俯视着这个拥挤、灰色、熟悉而又陌生的城市。阳光下,风雨中,人们在这
里诞生、长大、恋爱、衰老、死亡。
每个人似乎都那么微不足道的平凡。
每个人又似乎都拥有那么多的故事。
对于一个世界来说,一个人也许只是一粒尘埃;对于一个人来说,他自己就如同整个世
界的所有。
一即便是自甘孤独的人,也无法逃避人性中最根深蒂固的欲望:与他人接触,被他人所
知。寻求孤独,往往正是为了摆脱更可怕的孤独——那种人与人近在咫尺却远在天涯的隔膜
与倦怠。
陆生性孤僻,他常常一个人坐在窗前,看人们走来走去。他羡慕那些笑得灿烂过得潇洒
的每一个人。走在阳光灿烂的街道上,这一平常的情景,对他来说却如同天堂。童年时一场
无情的火,损伤了他的脸。
在远离人们的小屋中,他唯一的强烈的爱好是写信:交友启事、征婚启事、还有给陌不
相识的影星、歌星、球星、劳模、英雄、作家、新闻人物,给他能找到地址的各种各样的
人,不断地、疯狂地、不求回报地写信。一批又一批,无休无止。
有人说他非常不正常,我认为他像任何一个评论者那样正常。
渴望有一个人或者一些人,能走进自己的生活,即便只是在想象中,即便只是短暂的一
瞬,那时他不再是世外的一个。
渴望有人。
二朱君,他的女友在四年前死去了,情书很像某部小说中的场景:在一次无比温柔而炽
烈的约会后,他送她回家,她向他微笑告别,走过最后一条街道,就在那一刹那,整个世界
突然充满了可怕的摩擦,而那阵美好得令人落泪的柔情,一下子一半燃烧成了火,一半凝固
成了冰。
他是个意志很强的人,他很快恢复过来了,像原来一样。
后来,他拥有了新的生活与新的爱,没有过多的沉迷与伤感。
但是,许多年了,他一直有个习惯,在烦闷、抑郁的时候,他就悄悄地一个人来到那个
街心花园,用最轻最轻的声音唤她的名字,温柔地自言自语,对着想象中的她。
然后回家,重新又平静地做着该做的一切。
有一个人,能彻底地、无条件地、永远地懂他,倾听他,这是人内心的一种深刻愿望。
三人和人很近,人和人又很远。
突如其来的倾盆大雨,把一群群的人驱赶到一个个屋檐下。
一边的屋檐下,先是几个人,然后几乎是所有的人,都开始热烈地聊了起来。
谈天气,发牢骚,说雨中发生的有趣的故事,说你,说我。这种气氛感染了每个人,共
同的偶然处境,使他们变得亲切如同老友,谈笑声穿过雨声而飘荡。另一边屋檐下,紧紧挤
着的人们呆滞地绷着脸,漠无表情注视着雨幕。一分钟、十分钟、二十分钟,什么也不想,
又似乎想着一切。
他们听到邻近屋檐下轻松地打发着时间的说笑,但他们只是呆呆地、无目的地站立着。
彼此很近,但又很远。
四林在车站等一个女友。公共汽车从灰色公路口令人兴奋地拐过来,门打开,又关闭。
一群人很快地消散了,孤零零的站牌旁只剩下了孤零零的他。
幕色渐渐变得浓重,梧桐树掩映的路灯射出暗黄的光晕。车驶来,又驶去,这样的节奏
不断重复。
那个陌生的女孩是在暮色中驶来的一辆车中到来的。她走下车,停在站台上。
她在那边来回踱步,看着手表和周围,寻找着应该已等待她的人。他在这边来回踱步,
看着手表和远方,等待着他正等待的人。
他不时瞥一眼她,开始是无意,后来是有意。她很美,不仅仅是美,而且让他感到一种
近乎惆怅的似曾相识的感觉。他同样感到她也不时地瞥过一眼,也许无意,也许也会有意吗?
他在幻想中有些恍惚。
“我们究竟是在等待某一个实实在在的人,还是在等待某一种感觉?”他想。
他希望向她走近,他感到一种无言的亲切。
但是,他又感到一种更深刻的距离。
终于,他离开了站台,走了很久,他回过身,站台上已空无一人,更遥远模糊的街的另
一头有她模糊遥远的身影。
这是一段普遍的、深刻的距离。也许,有的人一生与数以万计的人擦而过,却永远未曾
能深深读过其中任何一个。
无处不在的人与人的距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