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不觉,在输液厅也待了整整一年了。那么这一年,我收获了什么,离我刚去输液厅给自已定下的目标有多远呢。当初信誓旦旦的说要把自已打造成打头皮针的高手,那么事实怎么样了呢?呵呵!虽然现在以不像刚去时那样发怵,但离高手还远着呢。
回首一年,感触还真不少。记得刚来输液厅时,感觉真的不适应。仿佛从安静的林间来到了吵闹的菜市场。原来所在的传染科,离新医院有几里之远,整个老医院就那么一个科,那儿三面环林,若是有个湖泊,可谓是世外桃园了。每个病人又都被安排在一个单间里,除了晨晚间护理,多数时候,那儿都是安静的出奇。闲适时看看窗外。总能看到鸟儿在自由飞翔。
突然的转科,环境改变,强烈的落差,首先不适应的是耳朵。而后工作强度也加强了好几倍,离家也远了许多。一时真的很难适应。
还有头皮针,工作虽然十几年了,但是接触得很少。每每抓起,听到耳旁的噪杂声,孩子家长嘴巴里发出的声音,(你一定要给我一针打上,孩子又不是玩具),这些无形的压力总会让手忍不住的发抖。心总是毛毛的,可是愈害怕失败越多。我这人有个毛病,就是心理素质太差,别人是护士长在身边底气就足,而我不,她在,我会更紧张。
那次差错的发生,对我来说真是一大打击,这是我工作十几年来第一次。很多人都说我遇上鬼了,可我知道我是三查七对不够严格。若是每一步都做到,那么就不会出这样的错。特别是进针前查,以前经常忽视。输液厅不同于其它的地方。查对时要多上几项,其它地方只要床号、姓名、药名、剂量、浓度、时间、用法,也就是所谓七对,这儿还要加要查对药的总量,费用、质量(药品有无裂痕,有无沉淀,有无变色。)有效期等等。加药要绝对正规,因为我们那几乎是露天作业,输液厅和配药室只隔着一块透明玻璃,所有的操作都在患者及家属的眼皮底下。加完药,操作也要极为正规,因为输液厅拥挤,外界干扰过多,不像病房那么安静,一不注意就可能出错。而且现在同名同姓者太多,那次就是听错了,虽然我已经按操作程序办事,可是耳误有啥办法,我明明叫的是王雪莲,患者偏偏听成王雪婷。我念了很多遍,进针前还念,患者家属还说是,晕吧!而那个雪莲正好上厕所不在。针刚进去,雪莲来了,就这样。好在两个的药一模一样,并没造成更大的伤害。但我依旧被定型为重大差错。其实说喊冤应该是口误,我从没为这事喊过,虽然心里也觉很冤,但是错就是错了。教训一定要吸取。要虚心接受,要懂得总结自已的不足,而不是给自已辩解。换个角度想想,若那个人是青霉素高敏的,一进去,没了,我上哪喊冤,也算是上帝保佑吧。有时候想想错误应该是人生里最好的老师吧。
终于有一天,我开始告诉自已,你不是在打针,你面对的不是一颗人头。而是在雕琢一件艺术品,那么耳旁的噪声也成了悦耳的鸟鸣。或许真是心态上的转变,手上的活儿顺利多了,不再发怵,大多数时候都能一针见血。以前每遇到一个血管小的,总是赶忙让开,让红她们上,现在不会了,多数时候我们都会先研究一下,打哪跟,以及从哪个角度进针比较好。每成功打进一个难打的,心里也会有成功后的满足。久了也能总结出一些经验来。特别是在冬天里,输液器硬化开关总也关不了,输器器会漏水,回血总是不明显。为了能更好的看到回血,进皮肤后不得不把接头处剔开,有时即使剔开也看不到回血,所以进血管后自身的感觉就特别的重要。头皮针细,刺破感不会像手背那么明显。但用一颗安静的心聆听,你会感觉很动听,扑哧一声,就像一片叶儿飘落在地,那感觉真好!
成长是一个过程,自信心很重要。相信我能做到的,你也能。
2007-06-0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