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管劳工的朋友说,眼下开始进入“知青”退休的高峰期。我突然就想到那句“干了一辈子革命工作,也该歇歇了”的歌词,不禁发出“日子如梭、光阴似箭”的感叹。
知青——知识青年,这是一个时代的专用语,一般指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从城市到农村落户参加农业生产劳动的青年学生,也泛指这一时期从城镇迁往农村的其他人口,记得和我一起插队的就有一位年近不惑且没上过几天学的城市流浪汉,当地农民和大队干部也都称他“知识青年”,他是为响应“我们也有一双手,不在城里吃闲饭”的号召,加入到上山下乡队伍中来的,他应该算是没有知识的知识青年。
我曾开玩笑说,“老三届”是“知青”中最正宗的一支。准确地说,应该叫“老六届”,也就是1966年“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开始时,从初中一年级到高中三年级的六届中学生。有人说“老三届”是知青中的特殊群体,不管怎么说,我总认为“老三届”知青与其他知青确是有不可同日而语的地方。比如,“老三届”上山下乡规模之大、范围之广、影响之深是空前绝后的,据不完全统计,全国当年有上千万“老三届”浩浩荡荡开赴农村。“老三届”之前,虽已有青年学生响应号召到农村广阔天地去大有作为,但那只是由于种种原因中断学业的一小部分城市中学生。“老三届”之后,知青插队已成为一项安置政策,从权宜之计到长久之计,种种疏漏与不足已得到纠正与克服。而当年的“老三届”插队,则是一夜间容不得你细想的大狂热,六届中学生赶鸭子似的一锅端走,车站码头人山人海,悲欢离合千叮万嘱,那种情境,不仅让“老三届”刻骨铭心,也让他们的亲友终身难忘。
有“老三届”自嘲说,咱也说不清楚自己在“文化大革命”中都做了些什么!是啊,他们能说得清楚吗?当时他们才十多岁,身体心理尚未发育成熟,精力与体力又特别旺盛,青春的躁动,让他们天真地以为真要“天降大任于斯人”,于是,这些乳臭未干又血气方刚的小毛孩,“过家家”般冲进衙门坐上交椅,煞有介事地布政于天下,一群不懂事的娃娃竟然在翻掌间成了治国安邦的栋梁。是“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很有必要。”的最高指示,把他们从乌托邦式的浪漫拉回到严酷的现实。
“老三届”是长在红旗下幸福而又磨难颇多的一代。不说其他,就说“六六届”高中生,文革开始时,他们离高考也就差个把月时间,离高等学府大门已是咫尺之遥,可是命运捉弄了他们,大学的门槛成了咫尺天涯。他们是六届生中的长者,他们中有的有幸招进工厂当上学徒工,当高兴之余,发现师傅比自己还年少,发现自己学艺的天赋远不如年轻人时,才真正悟出什么叫“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六八届”初中生,是六届生中的文化弱势群体,他们刚刚跨入初中,刚刚学会因式分解和方程组,“造反有理”的口号已响彻校园,他们在浑浑噩噩中追随哥们姐们打啊砸啊斗啊闹啊,到头来,尚不知“根号”为何物就稀里糊涂地成了“知青”中之一旗。当国家正本清源拨乱反正,考场内外他们长嘘短叹,普及初中文化他们是重点对象。即使是步入中年,迎接他们的仍然是没有休止的各类考试,他们最切实地体会到了“书到用时方恨少”。
“老三届”是尴尬时代的尴尬产物,注定他们的命运也是尴尬的。到了改革开放,社会变化日新月异,“老三届”却几乎什么都赶不上趟,什么都要慢半拍,哪样都是迟到的春天。恢复高考,“老三届”终于有幸步入高校,在那里,父子同班、母女同室、师生同座(有“老三届”下乡当民办教师,与学生一同考上大学),构成一幅绝妙的今古奇观图。有上下勾通左右协调才干的“老三届”,好不容易混进干部队伍,却又遭遇“年轻化、知识化”的新规挑战,机会好端端就被年龄和文凭这些杠杠给杠死。新婚姻法公布后,晚婚晚育的规定提前数年,一茬茬新生儿如雨后春笋般冒出,到学校开家长会,“老三届”们才发现白发须髯的吾等乃家长中之老前辈。
“俱晚矣!”这是“老三届”的共同心声。
伟人曾经说过:在阶级社会中,每一个人都在一定的阶级地位中生活,各种思想无不打上阶级的烙印。如果把阶级换成时代,每个人都在特定的时代中生活,他们的言行举止必然带上时代的特征。
我可以在茫茫人海中,一眼就认出“老三届”,这不是我独具慧眼,而是“老三届”的行为习惯我烂熟于心。有一回,我在火车上遇见一个两鬓挂霜的老汉,只见他一上车就麻利地蹬上座椅,一包包沉重的物什,神速干练地往行李架上放。都做完,他对人高马大袖手旁观的儿子说,你先坐这,我再去其他地方看看有没位子。看这风风火火的架式,我跟我老婆说,他一定是“老三届”知青,一问果然是,送儿子上大学的。“老三届”所处年代僧多粥少资源匮乏,事事面临激烈竞争。在农村,是体力活的竞争;上调,是走关系的竞争;返乡探亲,是爬窗抢位的竞争。久之,人人练就一付物竞天择的看家本领,时空打造出他们的共性:吃苦、耐劳、朴实、节俭、上进、有责任感。他们善解人意,善察颜色,能伸能屈,随遇而安。他们这种在逆境中磨炼而成的适应力、生存力、竞争力,是他们的下一代永远无法理喻的。
光阴荏苒岁月更替,坚忍负重的“老三届”到了该歇一歇的时候了。“但去莫复问,白云无尽时。”默念这淡泊的诗句,保持最平常的心态,引壶觞以自酌,眇庭柯以怡颜,审容膝之易安,结伴作逍遥游。不亦乐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