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读过明代旅行家徐霞客“黄山归来不看岳,五岳归来不看山”的著名诗句。那时候,我这个从未走出大山门槛的孩子还不懂得“山”与“岳”到底有何区别,只是朦朦胧胧感觉到诗中饱含着耐人寻味的哲理。我暗下决心:有朝一日,我一定要去看看这“岳”的神奇和魅力所在。
终于有一天,我装着山里所有孩子的梦想、也装着山里父老乡亲的嘱咐,换上一身绿军装第一次跨出了山门。
第一次走出大山的感觉虽然新奇,却总难以抹去心底的那一丝怀恋:山外的路虽然笔直宽趟,走在上面却感觉不到山间小路的坚实;山外的水虽然清亮,却没有山泉那般甘甜爽口;山外的楼房虽然又高又大,却少了山里民居的古朴幽雅;就连山外的天也比不上山里的天那般湛蓝、透明……
我原以为走到了山外,从此就远离了曲折、远离了崎岖。未曾想到,列车载着我在广袤的原野上行驶了一天一夜后,又把我送进了山的怀抱。
这是一座与故乡截然不同的山,她平地突起,雄浑挺拔,身上布满了风侵雨蚀的嶙峋。故乡的山,重峦叠嶂,绵延起伏,无论你怎么走,总有着一山还有一山高的感慨。而这里,只要你登上山巅,极目眺望,就会油然生出一览众山小的豪迈。
山里走出来的孩子对山有着别样的的感情。每天清晨,当东方那一缕鱼肚白还未浮现的时候,我和我的战友们就已经倘佯在大山的深处。我们喊“一、二、三、四”,大山也跟着喊“一、二、三、四”,我们喊“为人民服务”,大山也跟着喊“为人民服务”。我兴奋、我惊奇:原来这世界也有着相通的地方。当我们披着夕阳归营的时候,回头仰望,蓦然感到这山与故乡的山竟是那么的相似:一样的巍峨壮丽,一样的坚忍不拔,一样的深邃博大。不同的是故乡的山总是那么妩媚秀美、婀娜多姿,眼前的山却显得粗犷壮美、伟岸挺拔。我从地图上得知这山的名字叫嵩山,雄踞天下的“五岳”之一——中岳。哦,原来这就是我儿时就想见的“岳”!晚霞似乎特别眷顾眼前的景色,悬挂在西边的天幕下久久地不肯离去。身旁悠然地走过一队山民,望着他们那挺直的脊梁和坚实的脚步,刹那间,我似乎读懂了“岳”的神奇和魅力。这“岳”原本就来自于山,就象雨水原本就来自于大海一样,在风霜雨雪残酷的侵蚀下不屈不饶,顽强地抗争着,终于存活了下来,而且变得比原来更加坚韧挺拔、巍峨壮美。
后来,我有机会到了东岳泰山,又到了西岳华山,一睹了他们雄险天下的伟岸雄姿。在登临绝顶的天阶中、在攀缘险峰的栈道上,我又曾遇见那些似曾相识的山民,那一道道挺直的脊梁,不正是我们中华民族精神的所在么。那一排排坚实的脚印,不正代表了我们伟大祖国今天的改革与发展么?
直到现在,我仍未到过黄山,虽存遗憾,却已无悔意。徐霞客“黄山归来不看岳”的感慨只不过是对集奇松、怪石、云涛、雾海于一身的八百里黄山自然风景的极度赞美罢了。其实,在祖国建设日新月异的今天,神州大地春常在,祖国处处绽奇葩,到处都有赏心悦目的景色,到处都是一派祥和的气象。
而今,我早已卸甲归田。我原本可以留在山外的,但对山的情结仍使我回到了故乡。那清凉的山风、甘美的山泉、淳朴的山民,早已融入我的血脉,成为我生命的一部份。故乡的一切都让我感到亲切和依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