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母亲——一个平凡而伟大的女性
一.母亲的墓志铭
前面文章里已提到我的母亲,她是个平凡的女性。但在我们家族和儿女心目中,她是一个敢于担当,不怕困难的坚强女性,一个伟大的母亲。在金镛村,在县城,六十年代许多人都只知道她在中年丧偶后,一人独立支撑,含辛茹苦,抚养六个子女成人的故事,却不知道她的一生也颇有点传奇色彩。2002年元月29日母亲去世后。长眠在金镛寨下的祖坟地,在为她立的大理石墓碑上镌刻着家兄为她撰写的墓志铭。概刮了她的一生主要经历。全文如下:
先妣陈讳光惠,一九一五年乙卯岁腊月二十三生,二OO二年辛已岁腊月十七崒,享年八十有六。母垫江普顺长柏村人,幼失牯持,寄养舅家,尤承其大舅鄢吾秋与四姨呵护,。受新潮之熏淘,,放裹脚,进新学,,十八岁独赴公堂,理申勝诉,乡里震惊。矣后就读重庆宽仁医院高级护校。时国事艰危,冒日寇之弹雨,救孤女于火海,学成毕业之日同窗余十有二仅八人矣。遂适先严生子二女四,敬上慈下,壬午岁就县院护士业。不期先父中年病故,母含悲忍痛,励志独立,于外敬业爱岗宽厚待人,医护四方之众,于内慈严相济教子有方,抚维八口之家,艰难竭蹶之时,事业有成,任县两届人民代表,持家有道,子女毫发无伤。相继长成。母身退后仍操持儿孙家务,虽恳讫颐养天年,母以劳为本能之需矣,孙八人,曾孙三人咸受恩宠。桑榆晚景,子贤女孝,四世同堂,其乐融融。詎料辛已岁偶感风寒,宿疾迭出,救治不及,溘然长誓。举家悲泪数日而不止,呜呼世间又添无母之人矣哉,铭曰春晖永沐后裔兮深恩不尽,子孙勤发奋兮长念安魂。长子涕而叩首辛已年岁末。
二.父母早亡,舅家关爱
母亲1915年出生在川东一个封建家庭,是一个大家闺秀。然而她的童年却十分不幸,七岁时死了妈妈,留下她和年幼的弟弟。不久外公讨了一个后外婆。外公虽有祖上那里分得一分田产,但他生性懦弱,后外婆成了实际当家人。民国十年左右,四川军阀范哈儿的军队统治川东一带,为酬军费将我外公和一些有田产的的大户关进监牢,称为“拉肥猪”,要家人拿钱去赎。后外婆和封建家庭的长辈都是吝啬鬼,不愿拿钱去赎,结果我外公就活活关死在牢房里。那时我母亲才12岁。当外公的遗体从狱中抬回时,母亲饱尝了父母双亡的悲伤和痛苦。从此名为绅粮千金的她实际成了孤儿,与弟弟相依为命。后外婆为人吝啬刻薄,尽管她没生养,但对非她所生的一对儿女毫无感情。母亲渴望读书,她叔伯和继母却说:“女娃读书是拿钱打水漂。”母亲无法,只好到舅舅家傾诉,后舅舅家出面,经多次交涉,她后母才同意拿钱让她发蒙读书。这样母亲12岁才开始发蒙读小学。
母亲的外公家姓鄢,是梁山荫平乡的一个大户人家,她的大舅鄢悟秋是二十年代北京大学的毕业生,是中共早期的党员之一,后来一直以律师为公开职业,从事地下党活动。三十年代从北京回到梁山,任梁山中学校长,在他的进步开明思想熏陶下,耳濡目染,对我母亲一生产生深远的影响。也决定了母亲一生的命运。1938年母亲从万县女中毕业,就前往重庆找到大舅家。那时鄢悟秋在重庆道门口开了一家律师事务所。大舅公对母亲关心备至视同己出,要她耐心等待机会。
在母亲闲赋大舅家时,她的二舅也来到重庆,这个地主家的二少爷,也是个封建家庭的叛逆,受他他大哥的影响思想激进,有一天她悄悄对母亲说:“光惠,我要到到延安去,你去不去?”母亲说:“去那里做哪样?”二舅说:“去抗日,去革命。”那时母亲虽然接受了些新思想,但对政治问题还是比较模糊,一心只想读书,就婉言谢绝了二舅。几十年后母亲常谈到此事时,我们调侃说:“你要是去了延安,你就是老干部了哦”母亲说:“那就没得你们了哦,也可能牺牲了。”
不久二舅公去了延安,去了太行山。他的热血洒在太行山上,为抗日救国牺牲了生命。解放后,政府为他的家属颁发了烈士证书,他的儿子凭此光环得到照顾,中专毕业后成了大西北地质勘探的技术骨干。
二舅公走后不久,一天大舅公看到报上一则招生消息,重庆市宽仁医院护士学校招生,建议母亲去报考,母亲应允,果然考中。从此开始了她的护士生涯。
三.重庆岁月,大轰炸的见证人
母亲就读的宽仁医院护士学校,是美国基督教教会医院培养护理人员的中等专业学校,学生一面读书,一面在医院实习护理技术。那时中日战争已爆发,日本人的猖狂进攻,使大片国土沦陷,国民政府被迫迁都重庆,重庆成为抗战陪都。中国人民的顽强抵抗,使日寇妄图灭亡中国的企图受挫。为了摧毁大后方人民的抗战意志,日本人的飞机开始不停的轰炸山城重庆。母亲所在的学校也面临被炸的危险。跑警报成为那时她们的家常便饭。母亲亲眼目睹了日机轰炸后的惨况,大量无辜的山城人民死于日机的轰炸之下,医院也常送来大批伤员,母亲和医务人员们夜以继日的抢救伤员。同胞的鲜血,更激起母亲和重庆人民同仇敌忾团结抗战的热情。在离医院100米处屹立的“精神堡垒”四周,到处是被轰炸后的断垣残壁,但“精神堡垒”仍屹立在重庆闹市中心,成为重庆人民不屈的象征。
一次母亲正在医院实习,警报又响了,学生和医务人员急忙把病人抬到付近的防空洞,日机已飞临市区上空,此时大家才想起,还有一个叫宽大妹的婴儿还在病房楼上,母亲毫不犹疑的冲出洞外向楼上跑去,上楼抱起婴儿往防空洞跑,此时敌机在头顶呼啸,炸弹在周围爆炸,当母亲刚跑进防空洞时,一颗炮弹落在病房楼顶,楼房顷刻燃烧起来。宽大妹得救了,同伴们对母亲的勇敢行为感到惊叹和钦佩。宽大妹是个弃婴,因被宽仁医院救治收留,故取名宽大妹,后来她被一美籍妇女收养。如果她还健在也是近七十的老人了。
宽仁医院就是现在的重医附二院的前身。“精神堡垒”抗战胜利后改名“抗战胜利记功碑,”解放后又更名为“人民解放纪念碑。”当年高高耸立在闹市的解放碑而今周围被高楼环绕,相形之下显得象个侏儒,但它是过去那段历史的见证,也是当代重庆人民奋发雄起的精神象征。
2001年中央电视台要来重庆拍摄重庆大轰炸的历史专题片,到处寻找大轰炸的见证人,在银行工作的外甥女小颖,从小到大都耳熟能祥听过无数次外婆讲述关于大轰炸的历史故事。就打电话向摄制组提供线索,说她外婆就是大轰炸的见证人之一。遗憾的是,当摄制组电话打到母亲当时所住地我幺妹家时,母亲已身患重病,还没来得及采访,母亲就在2002年元月去世了。
四.歌乐山上,与宋氏三姐妹不期而遇
日机的轰炸给重庆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前文已提到较场口隧道万人窒息死亡的惨案就是日本军国主义轰炸重庆给中国人民犯下的罪行。大轰炸也使医院学校不能正常学习工作,市区很多人为躲避轰炸而下乡下居住。母亲的大舅也暂时避居到北碚乡下。护校虽然没有停课,但要求学生自备干粮,随时准备空袭时在防空洞中自用。由于大轰炸,交通邮路都受影响,乡下的继母迟迟未寄钱来,母亲此时已腰无半文,市区已无亲友。无奈之下才想起歌乐山难童保育院工作的大舅母。决定去找大舅母借钱。那时,交通工具因大轰炸而中断。母亲就从临江门出发,沿着嘉陵江边的小路经过沙坪垻磁器口来到到歌乐山下,再通过一条叫三百梯的小路直上歌乐山。这条小路旁就是闻名中外的中美合作所.白公馆,渣滓洞就在小道旁边的山下的不远处。母亲曾几次走过这条小道,山下的老百姓见一女学生孤身一人行走,就好心告诉她:“千万莫走错了路,谨防被关起来。”母亲当时不知何故,解放后才知道那里是国民党关押革命志士的监狱。(70年代笔者曾因故走过几次这条小路上歌乐山,踏着母亲走过的脚迹,走在那条崎岖蜿蜒的石板路上,巍巍的歌乐山苍松翠柏傲然挺拔,路边野花胜开,芳草萋萋,一块清代的石碑肃然立在路旁见证着近代歌乐山悲壮的的历史。从半山腰往下眺望,小说红岩描写的松林坡,白公馆尽收眼底。到了九十年代三百梯上修成了辣子鸡一条街,成了许多美食家光顾之地。歌乐山上建起了森林公园供人游览。)
歌乐山难童保育院是由宋美龄主持创办的,专门收容战乱中无家可归的儿童,位于歌乐山上广袤的丛林中。山上常年浓雾密蔽日机一般不会光顾此地。母亲多次来过此地,她的一个表弟(大舅公的儿子)因病不治,死时才十几岁,就是母亲和他人一起把表弟埋葬在林园付近的山坡上。大舅婆时任保育院的保育主任,当母亲这天来到保育院时,大舅婆正在办公室,听说母亲的来意,就拿了钱交给母亲。忽然,办公室外面的院坝里一阵喧哗声,难童们在院内欢呼跳跃,大舅婆和保育院刘院长闻喧而出,母亲跟在后面,出门看到孩子们把三个气质高雅的中年女性围在中间,刘院长急忙迎了上去,口称“夫人”,把三位夫人迎进办公室,原来是宋氏三姐妹来到保育院,宋美龄和她的两个姐姐,国母宋庆龄,和孔祥熙夫人宋蔼龄。是来看望儿童保育院的难童,给他们代来了很多礼物。母亲这段和宋氏三姐妹不期而遇的近距离接触,给她留下了终身难忘的印象。也成为她对后代子孙们百谈不厌的话题。80年代,宋氏三姐妹的电影电视,文章,风靡一时,宋家姐妹分别爱钱爱国爱权的传闻在影视中上表露无遗,但总还是比较客观,没刻意丑化蔼龄和美龄。宋庆龄在中国近代史上地位国人几无争议,但对另两姐妹则视为四大家族的代表,反面人物。我从小就听说宋美龄用牛奶洗澡生活奢华的传闻,都深信不已。对母亲见过宋家姐妹的故事以前从不敢乱讲,怕被无限上纲。文革后,母亲看过宋氏三姐妹的电视后就开始向她的孙辈多次讲述那次邂逅奇遇,不但不怕扣帽子,还引以为豪。因为她觉得她见到过中国近代史上的名人是一种荣幸。用当今时髦的语言,母亲是宋氏姐妹的粉丝,追星族。
对宋美龄的评价,我在看了宋美龄的秘书张紫葛先生的书“在宋美龄身边的日子里”后才有比较客观的认识,才知道歌乐山难童保育院是宋美龄创立的中国战时儿童保育会的第一分院。宋氏姐妹和难童孤儿的合影照片在书中刊载。不知那照片是不是母亲见到的那一次所照。
张紫葛先生在该书的余音中,转录了邓颖超1988年5月致宋美龄的一封信,现摘要如后,以飨读者。“蒋夫人美龄先生大鉴:庐山初识,忽忽五十年矣,山城之聚,金陵之晤,尤历历如昨。别后音问阔绝四十余年,诚属憾事,幸友谊尚存,两心相通,每遇客从远方来,道及夫人起居,更引起怀旧之情。近闻夫人健康如常,颇感欣慰......我与夫人救国之途虽疏,爱国之心则同,深愿与夫人共谋国家之统一。俾我中华腾飞于世界。我与夫人数十载交往,历时弥久相知愈深......”邓颖超的信,基本算给宋美龄一个公正的评价了。 (未完待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