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那片热土地上生长得最旺盛的莫过于洋芋了,满山遍野只要能生根的地方就能生长洋芋;家乡人最擅长的农活大概也莫过于种洋芋了,春播夏收,年复一年,绿绿肥硕的叶子,紫白色娇嫩欲滴的小花,胖嘟嘟诱人喜爱的金黄色果实。至今也没弄明白,生长在大巴山深处的每个角落、那么廉价而朴实的土豆为什么叫成了洋芋,不过,家乡人对洋芋的那份厚爱和亲切感,用独特的家乡话叫起来是那么的韵味深长,无论是解放前或是三年自然灾害,亦还是土地改革下户前后,山区人民又有多少不是靠洋芋来维系生命,祖祖辈辈繁衍下来既而发扬光大的……。
长大后更知道洋芋还有很多不同的名称,叫得最为广泛的就是土豆了,还有马铃薯,赵树理笔下的山药蛋……,而我与家乡的人们在一起时仍真切地称之其“洋芋”。酷爱洋芋,不是因为专家称它为金豆银豆,不是因为它的各种营养成份有多高含量,最为主要的是,我是吃着洋芋长大的,我的体内流淌着洋芋生成的血液,由此而生我对家乡洋芋那份不能割舍的眷恋……。长大后,飘流四方,仍然不舍洋芋,去超市买菜,洋芋的身价已高过了家乡近十倍,但仍无法抵抗它那另人心醉的笑容,到餐馆去嘬一顿,每每朋友要我点菜,我总是第一个想到了洋芋,异域它乡的土豆(洋芋)吃起来当然远远及不上家乡的原汁原味,回味悠长,但想想现今这物流横欲的市场经济,不择手段的各种方式所生产出来的产品给媒体爆光得人心惶惶,在他乡,还有什么东西能理直气壮地称之为绿色放心食品呢?只要能一饱口福,就算是过了一把洋芋瘾,一解思乡愁……。
烧洋芋、孔洋芋、烫洋芋、炒洋芋片、炸洋芋片、红烧洋芋块、煮洋芋饭、打洋芋粉……,家乡的洋芋被家乡人在小餐桌上发挥得淋漓尽致,物尽其用。庄户人家煲米饭,不忘了放几个鲜嫩的洋芋;炒点酸辣洋芋丝,那更是下饭的绝佳好菜;有了点小感冒,来碗热气腾腾的酸辣汤洋芋,吃得你满面红光,就凭那份舒畅也早将些许感冒抛却得烟消云散。大巴山的城里人,买菜的篮子里总也少不得放几个洋芋,更有甚者干脆在家里存放好几尼龙袋,以图个方便。谁家的炒洋芋丝炒得好,不仅只是火候的老道,关键还要看刀功的精堪,方方正正的银白色洋芋丝条一样大小如出一辙,搭配上绿色的辣椒丝,再外加点红色的胡萝卜丝,丢几段葱花,洒点调味料,一盘色香味俱全的炒洋芋丝就出炉了。刀功了得的人还能在手掌上给你表演几招切洋芋丝的技艺,那可不是糊弄你的眼睛,而是真真正正的巧功绝学……;外出打拼的游子,回到家乡,最念念不舍的还是洋芋,如能用铁罐烹饪一锅孔洋芋,尽量反反复复让它在罐里翻个遍,弄它个到处都是金黄色的锅巴,外加点家乡精制的红豆腐,那简直就是一种享受了。一杯含富晒的秦巴雾毫,二两醇汁的镇巴苞谷老烧,三五知已相聚,抖尽心身疲惫,不醉不思归。回首时,看堂前屋后,满是金灿灿的洋芋,一幅上佳的农家乐丰收图……。年成好时的洋芋有的家户年产超过三万斤,喂肥了纯正的镇巴绿色猪肉,也源源不断地走向了周边各大蔬菜市场,只是没有规模经营条件,至今也没有自己的品牌。
仍然痴情地喜欢着家乡的洋芋,在我们的下一代,已不能理解我们这代人对洋芋的那份固执与偏爱和浓浓的牵挂,它没有面粉那么洁白无瑕,也没有大米那样晶莹透皙,那种在大巴山任何一个角落,只要一把泥土,一丝阳光,一掠空气就能默默无声地生长着、与世无争的洋芋,是我们祖辈和我们这代人当初赖以为生的主食,是我们这些走出大巴山的游子对家乡无尽思念的精神寄托。
喜欢家乡的洋芋,还在于它和家乡的人一样朴实而不张杨,踏踏实实走自己的路散发自己特有的芳香,每个胖嘟嘟的、形似小棒槌的洋芋都有着一张张粉色的脸,你注意看,那每张脸上无数只眨闪的眼睛衬托出那样甜蜜的笑容……。
那微笑,散发着无尽的祝福,给所有大巴山人……。
爱家乡那山、那水、那人,那令人唾涎的烧成了金黄色锅巴的洋芋,是那样的醇香,那样的充满诱惑,漂泊天涯的游子呵,还没有吃,就已经醉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