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学 | 注册 | 投稿 | 最近更新 | 小说 | 诗歌 | 散文 | 杂文 | 日记 | 论文 | 爱情故事 | 武侠 | 推荐 | 文集
 您的位置>>文学天地>>散文>>我的老师李达林
 
我的老师李达林
  文 / 魏晋风
  那时候,我是一个内向的孩子,心里总萦回着童年的不幸,所以表面看来,我显得郁郁寡欢,是那种一见就会让人产生同情的人,象我这样的人在这样的时候,似乎总会遇到一些特别的缘份,从而改变他们的人生,我读过的不少故事都是这么写的。

  在这个时候,我遇到了李达林老师。

  我们的遇见是一个奇缘,这倒不是说我们千山万水终于偶然发现了彼此,而是虽然总是见面,两个人却从来没有互相进入彼此的心灵世界,只不过是认识而已。

  在一个学校里,当然常常能见到,何况她是姐姐的老师,我早就听说了她的不少事情。听说她上课时总是妙语迭出,成语一个接着一个,学问甚是惊人。我当然没机会听到,但一直觉得她长得严肃,也不随和,从来没见她笑过。不过也许正是因为这样,她在才显得更神秘,令我特别想接近她。

  我以为直接面对她的日子还会很长,因为我毕竟才是初一的学生。谁知道初二时因为一篇作文,她就提前关注我了。

  事情是这样,语文老师让我们写一篇作文,题目是“纳凉记”,那时我刚刚从四川老家回来,便瞎编了一篇在四川老家和表妹去河边纳凉的假故事。语文老师把这篇作文给同一个办公室的李老师看。李老师看后,认为这篇文章“文字优美,叙事有情趣”,王老师也这么认为,于是在作文讲评课上把它当作范文在班上朗读,表扬我写得好。象是第二天吧,李老师专门把我叫到办公室,把我的作文本拿出来说:“你的作文我看了,文笔不错,尤其写你和表妹吟诗一段很风趣,你是不是很喜欢古典诗词?” 我说我是很喜欢。她又问我是不是经常写,我告诉她我从小学就开始写古典诗词了,她很兴奋,象是找到了知音。

  这以后,我们的接触似乎增多了一些,但也仅是因为她看了我写的“春夜”“春雨”“照镜子”等几篇作文,偶然遇到我时简单讲评了一下。

  不过我很快就正式成为她的学生了,因为学校决定暂时不设初三,初二毕业上高中时李老师做了我的班主任。

  她果然非常了得,课教得非常好,尤其是古诗文。常常,她手捧课本,在课桌间的过道上优雅地踱着,抑扬顿挫地朗读着那些美妙的诗文,而我往往在不知不觉中被她引入到那如诗如画的境界里。 

  她讲课似乎很随意,而且常常有精彩的发挥,而一旦发挥起来,便是“天南海北,古往今来”,简直无法抑制住兴奋。也往往在那时,她才一改平时那种不苟言笑的神情,表现得格外畅意而张扬,象是变了一个人似的。记得那时每次上课,我几乎总是怀着无比崇拜的心情望着她,聆听着从她那里传来的唐风宋韵的妙音。她真的太投入了,常常忘记了时间。我至今仍记得,有好几次下课铃响后她仍然兴致很高地在讲课,直到下一堂课的老师脸色阴沉地站在门口时,她才匆匆交待两句,不好意思地抱着教案离去。今天当我回想起当初的情景时,深深地感到,我对文学的热爱与痴迷正是从那时开始的。 

  那时,她把自己对诗词的所有热情全部倾泻给她的学生,除了上课之外,她还每天在后黑板上写上一诗一词作为我们的日知录,对我们说:“也许你现在不完全明白,但背诵下来一辈子都用得上。” 现在,事实证明老师是正确的,且不说吟诵那些诗词所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只要想想现在能记得的诗词几乎全是那时候背诵的,就足以证明这种教学方法的效果了。

  她教课完全是即兴式的,不只是某一堂课是如此,就连教学大纲的进程也让她改变了。她自然不好批评那时教学大纲中的政治内容太多,但她总是把文学性较强的课放在前面详细讲,临近期中期末考试时,才急急忙忙讲一遍未讲过的课,有些课实在没有时间讲了,她就让大家下去看看,并为我们猜题,说也许某某题可能会考。 这样的做法结果是一方面我们觉得自己的文学水平确确实实地有了提高,而另一方面,考试成绩却似乎没有表明这一点,总不算差,但平均分数也只是一般。老师似乎并不太计较这些,她总说要学的是真知,并不需要面面俱到,什么都行的人是政客,不是学生。

  那时候,同学们学习诗词的热情很高,成天吟诗作词,互相唱和,有了得意之作也会有意无意地让别人拿去传播,或者拿去给老师看,而老师每次都是以表扬为主,偶然点拨一下,往往令人豁然开朗,受益非浅。

  我尤其难忘的是,那时候因为家远,中午常到老师家去玩。我永远不不会忘记那个小小的书房,那是我和老师的心灵无数次交通的地方。我不会忘记那些古典音乐,几乎每次聊天时老师都要播放它们,聆听着那些浑如天籁的声音,老师似乎更容易进入某种艺术气氛中,她忘情地提到那些千古不朽的人们和他们的作品,就好象他们是她最亲密的朋友。她告诉我她更喜欢舒伯特,她欣赏一个经历了许多苦难却仍然用优美的小夜曲歌唱生活的人,贝多芬很激烈,是英雄,但她学不来,而肖邦固然是音乐天才,却是一个懦弱可怜的人,艺术家的命运最容易受其性格影响。她把普希金的忧郁、海涅的纯净、梅里美的精致解析给我听。她播放的音乐中更多的是中国古典音乐,因为在那些清雅的旋律中,她讲起古往今来的诗词故事与名作,才更加激情洋溢......

  她也跟我谈到她的过去,那真是一部传奇。而我不止一次以此为素材创作了诗文,当她读到它们时眼泪总是忍不住流下来。我知道不是我写得如何好,而是老师因为我有这样的理解与同情而感动。我们的心靠得更近了,几乎无话不谈,我们是师生关系,但又如朋友,又象母子。我母亲经常感叹说:“李老师给你比我给你的多得多。” 

  老师非常正直,最赞赏有骨气的人,她不只一次地给我们说起“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陶渊明,不肯“摧眉折腰事权贵”的李白,以及宁肯饿死也不吃美国大米的朱自清。我记得有一次她讲到朱自清的故事时,声音都颤抖起来,眼睛里满是泪水,而我在那一刻真正感受到了心灵的震撼,发誓要成为朱自清那样有气节的人。

  她很随和,或者说很民主,她虽然是我们的老师,但更象是我们的朋友,我们都愿意亲近她。我们觉得她能理解我们,而我们也觉得理解她。记得有一个星期天,我们一群男女同学骑自行车到武则天墓去玩,第二天上课时有一位老师在课堂上嘲弄地说:“男女同学乱混在一起疯,象什么样!”,当时大家都觉得受到了污辱,但是却不知如何为自己的行为辩护。这件事让李老师知道了,上课时她没有马上开始讲课,而是向我们谈了她对这件事的看法,她认为在我们这样的年龄段,这一切都是自然的,正常的,完全没有必要大惊小怪,只是告诉我们不要因贪玩耽误学习。最后她对我们说:“你们年轻而又纯洁,我看不到这件事有什么不雅观的地方,我只是感到了一种美,热情之美,青春之美!”。她说了这些话后,同学们你看看我,我看看你,脸上都露出了会心的笑意。 

  高中三年,真如白驹过隙,还没来得充分体味,我们就毕业了。正如李老师在一首骚体诗中写到的那样,“别多会少兮佳景难逢”,人生的快乐是一个定量,我与老师朝夕相处的日子很快就因为我的毕业而结束了,从那以后“佳景难逢”,“别多会少”,每想起过去种种情景,总是感慨万千。

  我没有考上大学,我知道这只能怪我自己,考试前一个月我还天天在北原上玩,或者在小河沟里掏龙虾,或者借《茶花女》等世界名著来看,或者到人家家里看电视。没考上并不令我意外,但是我却不敢面对老师,后来刚好部队征兵,我就去报了名,然后很快就从戎塞北,与老师只能书信来往,不过这样可以免除见面的尴尬,我觉得自在一些。

  在部队的时候,不知道有多少个夜晚,我想念着老师,我写信给她,或者在日记中回忆。老师每次来信都鼓励我在部队好好锻炼自己,使自己成长为一个真正的男子汉。我知道老师觉得我书生气太重,希望我在部队多多培养出些阳刚之气来,但我性格如此,想改变也不容易。人说“江山易改,本性难移”,不是不能移,但确实难移。有一天我心情不太好,回信时随情任性涂抹一大篇。我仍然记得其中有一段说:“老师深知我,我也深知她。她一直对我希望很大,我虽感知遇之恩,却负此厚意,终于从戎远戍塞上。老师知我秉性,也不加责怪,只以浮言相劝。我深知其意,而愧悔之意尤甚。 当此寒夜岑寂之时,感我师之深情厚谊,太息良久,泠风料峭,冷月浸衣,因念此伤情而不能自持 ”如此颓唐懦弱之情,满篇皆是。老师来信说,她看信时流泪了,认为我不该如此,她为我感到伤心。读了来信,我无地置容,本来已令老师失望,还要让老师为千里之外的我操心吗?我感到羞惭,从那天起,我再没有写过那样自怜自弃的文字,不管是给老师的信,还是我平时写的诗文,其中再也没有那么消极的东西了,而且我开始盼望着做出些成绩出来回报老师。

  老师总是象过去一样,充分地相信我,我想她是信奉“鼓励是最好的教育”这句话的,但我在部队似乎没什么作为,我渴望惊天动地的事情发生,好让我一显身手,但世界和平,国泰民安,我没有机会。为了不让老师太失望,也为了我心里的文学梦,我常常在上夜岗时背诵过去的日知录里的千百首诗词,以及一些外国作品的段落或外国诗人的名作。我仍然在信中写些诗词给她看,让她评点。她仍然以表扬为主,象过去那样。我似乎又找到当初的一些感觉,创作激情很高,几年间写了许多文字。老师仍然怕我有所荒疏,建议我每天写日记,她说:“写日记是生活的记录,练笔的好机会,可叙事可抒情可写景,生活中的吉光片羽,一时灵感都可录入其中。” 我听从了老师的教导,在部队一直坚持写日记,这些日记今天看来是如此珍贵,尤其是在老山前线写的日记,真实记录了战场的许多故事,每次翻检出来都觉得往事历历,感慨万千。

  老师给予我很多,我却觉得一直没有什么回报于她。总觉得自己表现得很一般,即使成了所谓的英雄,立了二等功,参加了解放军英模报告团,即使后来做过网易的新闻撰稿人,又在报上发表了不少文章,我都觉得太微不足道。但老师每知道我的一些成绩,都会十分欢喜,遇到朋友都会谈起。她对我说,我不需要学生为我做什么,人生是一个过程,但问奋斗,莫问成绩,也不要掺入现实的考虑。

  我现在才终于明白,我与老师的师生情,就是人生的一段过程,一次缘份,也许按尘世的某些标准我没有给老师以更多的回报,但这样的情谊本身难道不是最好的回报吗?纯净美丽,珍贵无比,在此生中它给予我也给予老师的都已不少。我是这样看的,老师这样不俗的人当然更会这样看的,我们难道还需要其他的什么来补充它说明它证实它呢?我没有必要在想象中把老师的期望无限拔高,从而给自己造成心理压力。这样一想,心里轻松舒畅了许多,我想,再次见到老师时,她一定会为我的这种变化感到更加高兴吧?

  老师,最近你还好吗?对于你退休后仍然出去带课我是支持的,你的精神不只是要激励着我,也不只是我们这一届学生,你的诗中已经写明“桃李满天俟佳音”。只是你工作之余,一定要注意休息,因为你珍惜了你自己,就是珍惜了爱你的人。 

  今天,当我回头看自己所走过的路,深深感到,是老师您在我人生最关键的时期,在为文为人两方面都给予了我极其重要的有益的影响,我相信您是真正把教书育人的教学宗旨完美体现出来的一位好教师。我深深地感激你,敬你,爱你。
2005/10/6 15:14:06 发表 | 责任编辑:在你面前
本文共有评论 3 篇︱已被阅读过 898 次         查看本文的评论   查看该作者其他文章
向朋友推荐本文
 
网上大名:

评论主题:

您的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