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看到《弟子规》这本书,是插队时在一农民家中。书为旧时常见的竖排木刻版,纸质发黄。这是一个富农出身(当时称“四类分子”)的家庭,据说其上几代读过书,我在他家楼上竹篓里确实见过不少的书,有四书五经诗词歌赋,有解放前的中小学课本。由于年代已久,有的书虫蛀脱胶破败不堪。但这富农并不舍得丢弃,说是祖上遗物不得随意处治,况且这是“字纸”应该敬惜。这些“四旧”的劳什子能躲过“文革”之劫难,应该多亏是穷乡僻壤山高皇帝远的缘故。富农本人只念过几天私塾,却经常能说些之乎者也,让我们这些城里来的学生哥不知所云,其实当时我们这些所谓的知识青年,肚子里的古文知识是少得可怜的。
那时,我只是好奇地翻翻《弟子规》,觉得所言都是些不合时宜的宣扬人性论的东西,比如“孝悌”,比如“爱众、亲仁”。讲“人性”还是讲“阶级性”,这是当时很重要的一个判定是非的标准。
近年来,闻有学校倡导读《弟子规》,专家对此褒贬不一。前不久在书店,恰巧看到由某出版社出版的中国传统文化经典文库中有《弟子规》,于是又出于好奇,便买回一本详细读一遍原文包括注解。
据介绍,此书乃清朝李毓秀根据宋代理学家朱熹的《童蒙须知》改编的,取《论语》“学而篇”第六条“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用现在的话解释意为:当学生的,一要孝顺父母,二要与兄弟姐妹同伴和睦相处,三要有博爱之心,四要接近模范榜样人物,最后还有精力的话,则应该学习文化。)的文义,以三字一句,两句一韵,分五部分编成。《弟子规》是旧时青少年行为规范的教材,类似于现在的学生守则,但其实际意义应该远大于此,我想这是该书得以流传的重要原因。不管专家如何评说,我总认为,《弟子规》中有些内容对当代人修养文明习惯良好品德还是有帮助的,尤其是在贯彻落实《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的今天。
著名钢琴教育家周广仁曾经说过:要学弹琴先要学会做人。我从《弟子规》“不力行,但学文,长浮华,成何人。”的句子中读懂了周教授的弦外之音。北京有一小学四年级学生的母亲卧病在床,一天,一向娇生惯养的孩子突然要代替父亲为母亲倒便盆。母亲惊讶之余问孩子为什么这样做,孩子说,学校里学的《弟子规》上讲:“亲有疾,药先尝。昼夜侍,不离床。”面对只有10岁的独生子女,母亲潸然泪下。北京大学一教授曾提到,现在大学生毕业的时候,要和老师在一起吃一顿毕业聚餐,老师来了20分钟,学生一个都还没来。吃饭时,端一个菜上来,老师还没动筷子,学生就先吃了。这本是在四五岁时就应该解决的问题,《弟子规》中就有:“或饮食,或坐走。长者先,幼者后。”
确像某些教育家所言,《弟子规》中有些内容目前还很实用。比如“出必告。反必面。”(出门或回来都要禀告父母)。我曾听很多当父母的诉说过不知子女去向的苦恼,特别是到外地上大学的,根本就没想到定期给父母报个信,丝毫没有考虑到父母的牵挂。再比如“晨必盥,兼漱口。便溺回,辄净手。”“衣贵洁,不贵华。”“对饮食,勿拣择。”“年方少,勿饮酒。”等,这些良好的生活习惯今天还得去努力养成。
还有在言行举止方面的“步从容,立端正。”“长者立,幼勿坐。”“入虚室,如有人。”“将入门,问孰存。将上堂,声必扬”;在为人处世方面的“凡出言,信为先。”“勿谄富,勿骄贫。勿厌故,勿喜新”;在读书学习方面的“读书法,有三到。心眼口,信皆要。”“方读此,勿慕彼。此未终,彼勿起。”“心有疑,随札记。就人问,求确义。”“列典籍,有定处。读看毕,还原处。”等等,这些内容就今天看来,还颇为经典。
我有一次在家看韩国电视剧,剧中主人公下班回来,子女们马上从沙发上站起来,列队在门口迎候问好。妻说韩国人真有礼貌,我说这“礼”还不是从我们中国传过去的,《弟子规》中就有“路遇长,疾趋揖。长无言,退恭立。”我注意到该剧有个细节,一家子饭后在客厅看电视,此时电话铃响,媳妇小声对公公说:对不起,我接个电话。然后压低声音通话。电话是找小姑子的,这位媳妇没有大声嚷嚷,只是朝远处的小姑打个手势,把电话递给她。看到这里我自然想起《弟子规》的句子:“尊长前,声要低。”看来韩国人真把中国传统文化修炼到了家。其实岂止韩国,日本、新加坡何尝不是如此。
有时,我为被誉为“礼仪之邦”的文明古国感到汗颜,有时,我更替为人父母而不谙礼节的吾辈感到汗颜。学《弟子规》不仅仅是当代青少年的事,父母们也应该补课,千万不能“以己昏昏,使人昭昭”。
古德云:“教儿婴孩,教妇初来”。儿童天真未泯,最容易教导,也最需要教导,三字经曰:“性相近,习相远。苟不教,性乃迁。”我们应能利用儿童这一黄金时段,藉以先哲风范,引用圣贤智慧,使之“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家庭、学校、社会,三方共同努力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