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学 | 注册 | 投稿 | 最近更新 | 小说 | 诗歌 | 散文 | 杂文 | 日记 | 论文 | 爱情故事 | 武侠 | 推荐 | 文集
 您的位置>>文学天地>>散文>>谈中秋,论中秋
 
谈中秋,论中秋
  文 / 下雨
          谈中秋,论中秋
    每年的八月十五日,这个特殊的日子,叫“中秋节”。为何叫中秋节呢?农历八月为秋季之中,故曰“中秋”,八月十五即居秋季之中,又居“中秋”之中,故称“中秋节”。而有一种特意为这个节日制作的饼,叫“中秋月饼’,一家人团团圆圆坐在月亮下,品尝月饼是很多家庭美好的向往。
    中秋节的传统习俗是祭月,赏月,吃月饼。此外还有观桂花,桂树被认为是月宫仙境惟一的植物,又是人间清纯的象征,“桂兰之交”是世间最高的友谊;“桂子兰孙”是天下父辈的共同期望,中秋又正是桂花飘香的时候,中秋赏桂,更让这个节日充满了诗意。
    中秋节的由来,普遍认为它与古代祭月风俗有关。我国古代传统的神话中有女娲捧月和嫦娥奔月的故事,《札记.祭法》中也有“夜明,祭月也”的记载。秦汉之前已经有秋分之夜,天子到国都西郊月坛的规定。到了唐宋,有关祭月记载更为详尽。

    祭月一般在庭院中设个大香案,有四张大的方桌合在一起,上面摆满了祭菜,月饼水果,梨枣及老南瓜等等。月饼要摆在桌子中间。红烛高燃,檀香烧得满庭芳香,这也是好多年的事。至今,风俗似天无甚变更,虽物价高涨,百物较几年前,超过好几倍。但中秋吃月饼恐怕还不肯放弃,至于赏月 则未必有此兴趣了罢。本来举杯邀月这只是文人的雅兴,秋高气爽,月色分外光明,更觉得有意思!特别定这日为佳节。
   
    年年中秋赏月,年年都要听嫦娥的故事,一边听着故事,一边幻想着月宫桂影,吟咏着“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不仅有了一份诗意,而且有了一种期盼和祝福,感觉中秋节,真是一个美好的节。
    古代把日称为“阳”,月称为“阴”,阴阳调和则万物昌盛,因而人们对月亮有独特的情感。月亮在人们心中是美丽,温柔,恬静和可爱的,集所有阴柔之美于一身。而“嫦娥奔月”,“吴刚伐桂”,“玉兔捣药”,这些多情而美丽的神话,更让月亮多了份神秘的诗意。
    嫦娥奔月的神话故事,已经是家喻户晓的了。
    嫦娥本是羿的妻子,羿是远古时一个力大无穷,善于射箭的英雄。当时天上共有十日,十日尽出,大地焦枯,人们很难生存,羿为民除害,射下九日。一位仙人为表彰其功绩,送了一包长生不老之药给他,羿将药交嫦娥保存,却被徒弟逢蒙得知,乘羿外出之际,逢蒙逼着嫦娥交药,嫦娥在万分紧急之时将药吞下,瞬间,她身轻如燕,迳直飞上了月宫。羿从此和嫦娥两地分居,只能在中秋月明之时,设桌祭供。每年八月十五日晚上,她都要走出宫门。这时,天清气爽,下界景象现在眼前她默默遥望,寄托思情。此时,她那美丽的容颜也使得月亮格外明,格外圆。
    总之我于赏月很感兴趣,赏雪赏雨也是一样,因为对于自然还是畏过于爱,自己不敢相信已能克服了自然,所以有些文明人的享乐是于我颇少缘分的。
    
   《中国风俗辞典》记载:中国月饼传说源于唐初。唐高祖李渊与百姓欢度中秋,他兴高采烈地挥手,手上正那着吐蕃商人所献的装饰华美的圆饼,不禁兴致大增。指着天上明亮的圆月,高声笑道“应将圆饼邀蟾蜍”,随即把圆饼分与群臣共食之,同庆欢乐。于是吃月饼的习俗开始流传。
   对小孩子来说,中秋节最美好的记忆就是吃月饼。月饼的制作最初在家庭进行,品种很少,大多是面粉调和后,内夹糖馅,外有芝麻的“麻饼”。直到清代,才有记载月饼做法的书籍。到近代制作工艺越来越细,专门制作月饼的作坊和销售月饼的市场也出现了。到今天,月饼已成为糕点制作中的一大类,其中又有京式,广式,苏式,和滇式等不同门派。馅有荤素之分,豆沙,火腿,五仁,咸蛋,五花八门。皮则有酥皮,糖浆等等之分。工艺越来越考究,当然价格也越来越不菲,相信现在的月饼一定是比过去的好吃,但是现在的人却是越来越不爱吃,月饼很多时候,只是一种礼品,供人送来送去罢了。
   每逢佳节倍思亲,值此中秋月圆之际。愿天下人团团圆圆,幸福美满。

    
    


2005/9/9 23:38:27 发表 | 责任编辑:在你面前
本文共有评论 5 篇︱已被阅读过 677 次         查看本文的评论   查看该作者其他文章
向朋友推荐本文
 
网上大名:

评论主题:

您的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