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学 | 注册 | 投稿 | 最近更新 | 小说 | 诗歌 | 散文 | 杂文 | 日记 | 论文 | 爱情故事 | 武侠 | 推荐 | 文集
 您的位置>>文学天地>>散文>>不懂母亲
 
不懂母亲
  文 / 古影
一日黄昏,心里着实闷的慌,便一个人独自上校内一块草地散步来。
这时节,不冷不热,每每在这种时候,草地上总会集聚着一大帮人,有初涉爱河的青年男女,更有年逾花甲的伉俪夫妻,不过人群中的一位年轻妈妈却引起了我的注意。对面距她约一米的那个小男孩,肯定是她的小宝宝,约摸两岁左右吧,正在练习走路。那孩子的腿总是有点站不稳,不停地颤抖,两只小手挥X个不停。“过来过来,妈妈在这里,妈妈在这里……啊啊,别哭啊,走过来走过来,来,来来,快点、快点,妈妈在这里……”小宝贝因为惧怕跃倒,嘴里“妈妈”、“依呀”喊个不停,表情和喊声听起来给人一种似哭非哭的感觉。孩子越靠近妈妈,妈妈反而越往后腿。突然男孩腿一软,年青妈妈便箭似冲上去将他扶起住,动作是如此的快,硬是没让他跃倒。此情此景,怎不令母亲的记忆在我脑海中迅速集拢起来?
母亲的童年是在大跃进人民公社化中度过的,那个特殊的年代全让母亲给赶上了。那时候不时兴读书,更何况她又是个女孩子,所以母亲小学只读了个一年级也在情理之中了。小时候常听母亲讲,她当初嫁给父亲是被外公“逼”着来的。说白了就是外公所谓的“老亲开亲”,理由是我父亲的阿姨嫁给了我外公的弟弟,所以便有了后来母亲和父亲的那一出(戏)。母亲初到我家时,恨不得是终日以泪洗面,“要不是离家太远,我早就逃回去了。”母亲后来谈即此事总笑着说。“家里虽然清贫,但日子长了便也习惯了。”再后来便有了姐姐和我。
姐弟间难免总要磕磕碰碰,说来有点愧疚。小时候,甚至是直到我上初中,每当我和姐姐们 吵架时母亲总要站在我这边,偏袒我,为我讲理,骂上姐姐们几句,有时还要动手打姐姐,说,“你看别人家一个弟弟,拿个宝来看待,放在手里怕捏着,含在嘴里怕化了,你们怎么就……哎……气死了”但当着十字架的面说句掏心窝子的话,几乎十回就有九回是我的不对,也数不清姐姐们到底为我受了多少委屈!
前面我已经讲过,母亲初嫁到我家的时候生活是很苦涩的。父亲当时没有什么大作为,只是一个石匠,终日在外地做工,家里的一切重担也自然而然地落在母亲的肩上。那时候我们都还小家务事根本就帮不了什么忙,只要我和姐姐们不吵架、不劳母亲神便是帮了母亲最大的忙了。但很显然,这一点我们是无法做到的。记得是1991年 天,家里忙着搞“双抢”(即水稻的割和插连在一起),父亲当时正在九江某县一建筑工地上何做活,一时抽不开身,家里近六亩田的水稻收割工作全由母亲一个人扛着。晚上,母亲把我们安顿好后,便悄悄地出去了。借着月光,一个晚上,一块二亩四的水田,到次日早上,所有稻子便都静静地躲在田基上,连昨日路过那块田埂的人看到后都个个目瞪口呆。
正是由于母亲的任劳任怨,家里的境况也一天天在好转起来。在种庄稼的同时,母亲还很会养猪,每年总有两三个300斤左右的肉猪卖给屠户,但卖猪所得却怎么也用不到母亲身上。长年的劳作,日积月累使母亲落下了一身病。胃病、头痛、关节炎、风湿……几乎所有的常见病都光顾过母亲。阴雨天时风湿、关节炎尤其厉害,虽然我从未体会过那种患病的苦痛,但从母亲牙齿“咯咯”的磨打声中也可见一斑了。劝她去医院做检查她却总是置之一笑,说医生她信不过,药太贵,看不起,也用不着看,将息将息就会好的。在我的印象中,母亲共到当地县医院做过两次检查,而且两次都是她痛得支持不隹时父亲逼着她一起去的。
母亲就是这样的人,她把自己永远放在最后,最先想到的永远是她的儿女们。起先,当我和姐姐还在读初中,由于离家比较远,每周只回一次家。一到周末,家里的餐桌上总会摆上鱼肉及其它各种可口菜肴。但我们心里清楚平日里母亲她自己是不会这样的。
去年春节回家,母亲已然苍老了许多,头上的发丝已渐显白显稀。腊月二十八过小年那天,母亲做了一家人都爱吃的糯米卷,席间她总不断地往我和姐姐的碗里夹。“妈,你自己多吃一点吧,另光顾着我们啊!”姐姐说。“哎呀,我一个烧火老还怕没吃好啊,好的我都比你们先吃呢。”母亲笑着答道。到最后桌上的糯米卷只余下点稀汤,而母亲还不曾尝过一口。原本打算倒掉的糯米卷汤,在我收拾碗筷到厨房的时候,意外地瞧见母亲正蹲在灶前“咕咚咕咚”地喝着。而而此时汤已经凉了!我疾速退出厨房,眼睛再也忍不住了,眼前一片模糊。“妈,你为什么要这样?”
2005/3/6 16:49:37 发表 | 责任编辑:在你面前
本文共有评论 3 篇︱已被阅读过 820 次         查看本文的评论   查看该作者其他文章
向朋友推荐本文
 
网上大名:

评论主题:

您的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