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学 | 注册 | 投稿 | 最近更新 | 小说 | 诗歌 | 散文 | 杂文 | 日记 | 论文 | 爱情故事 | 武侠 | 推荐 | 文集
 您的位置>>文学天地>>论文>>中药抽屉上的文化积淀
 
中药抽屉上的文化积淀
  文 / wdb888
    站在中药铺的柜子前,看着那一排排整齐的有序的药名,心里涌起的首先是无限的崇敬。这平淡的抽屉格上曾经浸染了多少代人奋斗的心血和汗水,从远古洪荒、遍尝百草的神农氏到明代的李时珍,到清代的王清任数十代中医始祖的顽强拼搏,以至付出生命的代价,才使得中医理论光耀宇宙,辉映世界,泽被后世。这中间不乏世界级的大师,从首提四诊法的扁鹊,到刮骨疗毒的华佗,坐虎诊龙的药王,再到集本草之大成的李时珍,等等,等等,这些光照千古的伟人,汲取华夏这块皇天厚土的琼浆,为我们留下许多弥足珍贵的财富。从《黄帝内经》、《神农本草经》到《千金翼方》、《本草纲目》,再到《金匮要略》、《医林改错》,这辉辉煌煌的文化积淀,足以是黄头发、蓝眼睛的老外们刮目相看,OK不已。这无疑是中药文化积淀中最为辉煌灿烂的一页。
    中药文化积淀不仅表现在中医药理论的探索上的溢彩流光,而且还表现在药名的上的丰富多彩,以及由此而衍生的诗词、对联、谚语、灯谜、和歇后语和成语的优美动人上。如果细细玩味中药抽屉格子上还蛮有学问的呢。
1、单说命名就足以让人赏心悦目。黄连、红花、紫苏等以色彩名之,鲜艳动人;佛手、人参、木蝴蝶等取其形状,生动有趣;决明子、益母草、泽泻等突出性能,一目了然;半夏、夏枯草等以生长季节取名,清楚明白;炙芪、九地、炮姜等以炮制方法取名,各有千秋;其它诸如以产地命名的如川芎、西芪、甘草;以人命命名的如徐长卿、潘打马、何首乌;以动物命名的如鹿茸、全蝎、牛黄、鸡内金;以矿物命名的如雄黄、石膏、朝老等等。举凡植物的根、茎、叶、花、果;动物的皮、毛、骨、肉、胆,几乎都可入药。大都有个优美动人的故事,妇孺皆知的传说。真是丰富多彩,琳琅满目。此不赘述。
2、以药名入联,自古以来,是文人雅士的一大乐趣。这其中的佳联俯拾皆是。此举几联,仅供欣赏:
稚子牵牛耕熟地
将军打马过常山

红芽大戟将军府
金钱重楼国老家

红娘子坐车前头戴金银花
大将军骑海马身披穿山甲

白头翁坐常山千见独活
西洋参到熟地百部防风

神州到处有亲人不论生地熟地
春风来时尽著花但闻藿香木香
鼓架架鼓陈皮不能敲半夏
灯笼笼灯纸壳原来只防风

天仙子吹螵蛸唱神曲声声龟板
大将军穿山甲执巴戟阵阵雄精

杏坛红花开常山
医林天仙唱神曲
这些对联对仗工整,富于情趣,以药名入格,自然贴切,无生搬硬套之嫌,堪称联林奇葩。
3、除以药名作对而外,巧将药名入诗词也是我国文人雅士的一大创造。这中间最有名的当首推宋代的黄山谷的《荆州即事药名诗八首》。荆州是药乡,诗人以药名入诗,生动自然,也平添了几多乡土气息。其中一首写道:
前湖后湖水,
初夏半夏凉,
夜兰乡梦破,
一雁度衡阳。
诗中暗用前胡、半夏、兰香、杜衡四味中药名,十分自然。
宋代陈亚的《闺情》写一闺中少妇的情思,其中暗用药名多达六种。原词如下:
相思已深,
白纸(白芷)书难足。
字字苦参商,
故要槟榔读。
分别记得约当归,
还至樱桃熟。何时菊花开?
犹未回乡(茴香)曲。
宋代又一位大诗人辛弃疾也有两首《定风波》,写壮志难酬的感慨,融八种药名入词,浑然天成,天衣无缝。其中一首这样写道:
山路风来草木香,
雨余凉意到胡床。
泉石膏盲五已甚,
多病,堤防风月费篇章。
孤负寻常山简醉,
独自,故应知子草玄忙。
湖海早知身汗漫,
谁伴,只甘松竹共凄凉。
明代的李羽药名七律诗,不仅写的意蕴缠绵,而且对仗工整,很见功底。
牵牛织女别经年,
安得鸾胶续断弦。
云母帐空人不见,
水沉香冷月婵娟。
泽兰憔悴诸蒲黄,
寒露初凝百草霜。
人共玉人倾竹叶,
茱萸甘草自重阳。
《西游记》第36回唐僧的七律写自己一路的艰辛与磨难,巧将药名入诗,写的情真意切 ,活脱自然。
自从益智登山盟,
王不留行送出城。
路上相遇三棱子,
途中催躜马兜铃。
寻坡转问求荆芥,
道岭登山拜茯苓。
防己一身如竹沥,
茴香何日拜朝廷。
这些诗词巧妙的将药名融入其中,不因词害意,不矫揉造作,寓情于景,情景交融。也算得诗坛的一个创举。
4、民间流传的卫生谚语、谜语、歇后语、成语,有不少带有药名或隐含医药内容。既有艺术性,又有概括性。或说明一个哲理,或突出一种性能,或寄予一种情思,或蕴涵一个思想。往往引人入胜,趣味盎然。
⑴、谚语如:
“家有半边莲,可以伴蛇眠”,通俗的说明了半边莲可以治蛇毒的功效;
“若要不失眠,煮粥加白莲”,一语道破白莲具有治疗失眠的药效;
“四月茵陈五月蒿,七八月间当柴烧”,形象的说明了茵陈的采收季节;
其它如“若是心血虚气不足,煮粥添加桂圆肉”;“拧得一把地榆,不用明月宝珠”;“有病无病,防风通圣”;“生梨饭后化痰好,葱辣姜汤治感冒”;“安神生津数乌梅,抑制癌症猕猴桃”;“小儿要安康,荆芥薄荷汤”等等,简洁明快,一目了然。
⑵、谜语如:
四月将尽五月初,
微风破窗宜重糊。
丈夫进京三年整,
捎回书信半字无。(谜底:半夏、防风、当归、白芷)
又如以中药名为谜面猜谜底的:
苁蓉,细辛,降香各打一成语。
谜底分别是泰然处之,一丝不苟,天女散花。
这些谜语形象自然,谜面谜底扣得紧,好记好猜,不失为谜语里的奇葩。
⑶、歇后语如:
一撮鬼针草撒在心头——直翻腾
白娘子喝了雄黄酒——头昏脑胀
九月的菊花——争着开
吃了灵芝草——嘴头巧
口里含蜂蜜——嘴甜
属穿山甲的——光顾自己打洞
蝎子的尾巴——好毒的一招
最常见最熟悉使用频率最高的就属那苦不堪言的黄连:
黄连树下唱歌——苦中作乐
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
牡丹底下埋黄连——花好根苦
针挑黄连——挖苦
这些歇后语,取其意象,谐音会意,歪打正着,无疑丰富着文学语言的宝库。
⑷、值得一提的是,许多成语虽未直接含有药名,但或典出医药,或含医药哲理或其本身就是一个优美动人的传说。简洁明快,含义深刻。如:
病入膏肓,讳疾忌医,望梅止渴,养痈遗患,以毒攻毒,肝胆相照,刮骨疗毒,杏林春暖。
又如把逆耳的忠言比作“苦口良药”;
把高超的医术称作“妙手回春”;
把效果良好的药比作“灵丹妙药”;
把庸医的害人的药称作“虎狼之药”;
把挽救不了的地步比作“不可救药”。
    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些成语也不失为医药文化积淀的组成部分。
    时至今天,仅三秦大地上打着中医药旗号登上世界领奖台的专家、教授、学者就灿若星辰。来回武、任超、董应龙等自然是其中的佼佼者。他们无疑都是在中医药文化积淀的热土上艰苦探索,刮垢磨光,踏出国门,走向世界的。那么,作为中药抽屉上的文化积淀也将成为优秀文化遗产的一部分,更需要后来者发扬光大,彪炳史册。

2005/2/25 17:26:57 发表 | 责任编辑:在你面前
本文共有评论 8 篇︱已被阅读过 2055 次         查看本文的评论   查看该作者其他文章
向朋友推荐本文
 
网上大名:

评论主题:

您的评论: